39号大门上写的是张伯苓旧居,但是“内部装修禁止入内”。顿时心里好遗憾啊!千里迢迢来天津,难道就被隔绝在大门之外?幸好还有旁边寒舍餐厅的电话,
为了能一睹故居容貌,我打了订餐电话,总算得以进到院子里。不过里面因为正在施工,还是不允许进入故居,所以只是在院子里拍了几张照片。回来后与网上的故居照片一核对,还真是张伯苓的故居。
张伯苓故居建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叶,是砖木结构的三层英式小楼。机砖墙身,多坡式瓦顶,属于折衷主义建筑风格。(顾名思义就是自由组合多种建筑风格)。据说它室内装潢采用菲律宾原产的木制门窗和楼梯,并且配有巴洛克式的壁炉。周围是宽敞的庭院,花木葱茏,环境优雅。1950年9月15日,张伯苓夫妇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从北京回到天津。,便租住在此。
张伯苓校长究竟有多大名气?著名文学家老舍、曹禺在美国联合写过一首诗,
其中写道:
知道有中国的,
便知道有个南开。
这不是吹,也不是嗙,
真的,天下谁人不知,
南开有个张校长!
这个张校长就是张伯苓。他是南开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他从传授“新学”的家馆开始,一步一步办起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被当年人誉为“孔后办学第一人”。
张伯苓以教育救国为己任,凭借个人的力量办私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周恩来、梅贻琦、罗常培、曹禺等都是南开中学的毕业生),实在是功德无量。所以接下来我又去了南开中学——当年叫南开学校。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打车过去,一直开到了校门口,看到了原先的旧南开,
也是大门紧锁。也许是时间不对?中午十二点了,是午餐时间。于是我只拍下了校史馆,伯苓楼,周恩来纪念馆等牌匾。
旧南开的旁边建起了新的南开中学,我们赶到的时候正是中午,学生们匆匆走出校门到附近的小店里买午餐。新校门的对面是翔宇公园。
张伯苓与严修共同创办的南开,特别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那篇挂在墙上的《容止格言》就是针对每天的行为举止的:面必净,
发必理, 衣必整, 纽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就是要求学生面容干净,
着装整齐,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南开学校始建于1904年。是天津最早的私立中学。创始人:严修,张伯苓

属于特殊保护级别(最高级别)

南开学校(中学)旧址

缩一张小的,突出中心的文字:天津南开学校

细看建筑,是罗马式拱楦窗和简化的爱奥尼亚柱拱楦。形体简单,细部繁复。仿罗马式但又有中国民族装饰的特点。其后南开中学的其他建筑也大体沿袭这一建筑风格。
伯苓楼大门。1999年为纪念张伯苓对南开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把东楼命名为伯苓楼。
伯苓楼,南开中学的标志性建筑。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为伯苓楼题字。
伯苓楼暨校史馆,也是周恩来中学时代纪念馆

建筑风格仿罗马式,但又具有中国民族装饰的特点。

南开学校的容止格言

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张伯苓塑像
我十分敬佩张伯苓的办学思想,他主张的东西恰恰是我们今天所缺乏的。例如他重视体育,将学生身体素质放在第一位,这是南开教育的特色之一。张伯苓认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为国家做事情,东亚病夫是不行的。而且他还认为“不懂体育的人不宜当校长”。张伯苓还把体育看作是德育的载体,因为在体育里就有德育问题。例如:你用什么态度对待比赛,是粗暴,给人下绊子,还是尊重对方,公平竞争,这里面就有道德问题。
张伯苓常说:会玩的学生才会读书。南开学生一天的时间三分之二是正课(包括体育课),三分之一是体育活动和社团活动。“三点半,操场见”是南开学生的口头禅。这个三点半制度,很好地落实了锻炼身体的时间。南开是以体育运动见长的学校,由学生组建的球队和运动队特别多。作为一个私立学校,筹集经费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在南开中学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不足千名学生的情况下,学校对体育设施的投入确实非常之大,有十五个篮球场,五个足球场,六个排球场,十七个网球场,三处器械场(单杠、双杠、木马、吊环、平梯、跳箱、吊绳等),还有两个带有四百米跑道的运动场……学校经常组织各种比赛,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运动队或者球队。张伯苓本人曾亲自带领学生到外地比赛(例如去上海参加国际性的篮球比赛),还参与大型比赛的组织和管理,包括在1923年筹备了第十次华北运动会。在张伯苓的爱国、救国的思想体系中,是用体育来治“弱”。张伯苓在总结四十年办学经验时说:”……苓追随严修先生,倡导教育救国,其消极目的在矫正民族五病(愚、弱、贫、散、私)。“校训中的“允”是承诺的意思,“公”是针对矫正五病中的“私”而言的。公是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张伯苓还指出:“教育一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造就完全人格,德智体不可偏废。”
除了重视体育,还重视美育。张伯苓的美育和美育心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戏剧教育、音乐教育和环境教育方面。他寓教于乐,寓德于乐。特别重视戏剧的教育功能和美育功能。他和教职员学生一起创作话剧并排演,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演员。当时曹禺、周恩来都是南开的新剧团的主要演员。曹禺后来能够成为中外著名的戏剧作家,和他在南开的经历分不开。他说:“南开新剧团是我的启蒙老师”。周恩来写的“校闻”中也提到张伯苓当初亲自带领剧团成员到校外高家庄编纂剧本的事情。张伯苓认为演戏绝不仅仅是娱乐,更是教育。今天我们都能明白,上几堂政治课,可能不如看一场《焦裕禄》,《孔繁森》。但是在那个时代有那么高的认识,而且能够身体力行办剧团,在一所小小的中学做到如此水平,实属不易。
下面三张照片,是在曹禺故居暨纪念馆里拍下的,能从另一角度反映张伯苓的戏剧教育。
南有南国社,北有新剧团——即张伯苓的南开中学新剧团

曹禺心中的戏剧种子,在南开找到了适宜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