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体会
(2008-11-24 10:09:42)
标签:
杂谈 |
我校“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体会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小学校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遗产保意识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开展起来,我校历史教研组以“文化遗产”为课题,08年组织了“世界遗产”教育实践活动,概括起来有以下四次活动:
一、
二、
三、
四、
探访大运河活动,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运河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我们德州段运河的干涸、废弃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次生动而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胜过课堂华丽辞藻的说教。
课堂教学主要展示了大运河的历史、地理、实地考察,大大补充了课外、校外大运河知识的不足。而且还通过运河的去留问题讨论,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保护运河的认识,也是全方位的介绍了正在申遗中的运河。让学生认识到了运河是现存的文化遗产长廊,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申遗”这一概念,深入学生的思维意识之中。
从2006年起,国务院规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对于这个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节日,我从活动中深切的感到,尽管今天信息象高速公路一样迅捷,但是在我们这里了解、重视文化遗产的人依然很少,仅限于文化、文物的相关部门。有人甚至是通过活动才知道“文化遗产”这一名词。通过举办图片展览活动,参与搜集图片的同学了解了“世界遗产”,很多同学在图片前驻足,从而让全校师生了解了这样一个节日。
“文化遗产”读书活动,是我将大量的《中国文化遗产》杂志、《文物天地》介绍、分发给学生,自由的传阅、讨论,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文化遗产。
通过以上活动,我有着深切的感受,和一些关于文化遗产教育的感想
1、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比较淡薄。
上至教师下至学生,上至相关部门下至社会公众,知之甚少。这是一种不能回避的现状。因为文保事业毕竟是一种年轻的事业,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委员会也不过是近30年,提出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从04年到08年也不过四年,所以,我深切的感受到,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人类这一优秀文化成果,并树立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通过开展活动,我欣喜的看到,这一状况正在我校改变。
2、
文化遗产学科逐渐自成体系形成一门科学,很多大专院校出版了或者正在酝酿适合本校的文化遗产教材,如:北京联合大学出版了内部使用的文化遗产教材,01年世界教科文推出了《世界遗产与年轻人》的中文和英文两种版本,04年《世界遗产与我们》出版,是面向社会公众和广大中小学生的普及文化遗产的读物,还有其他学校主要在北京的某些学校编写了校本课程。虽然中学没有这方面的通用教材,但是文化遗产保护却渗透贯穿于各学科中,如中学的语文、历史、地理、美术、劳技等课程中。我也欣喜的看到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材的“园地六”是专门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单元,这一单元的设置,让我看到文保工作实现了“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但是在现行的中学教材中,就很难看到这样的设置,尤其与文化遗产最接近的历史学科,比如长城、故宫、秦兵马俑等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无论是教材还是参考书中,都没有涉及文化遗产的这种理念。许多老师不曾涉足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但在却讲述着这一文化遗产,只有少数教师偶尔涉及,也仅皮毛而已。
我对开展文化遗产教育活动的几项建议:
1、
有的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的是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的有几处博物馆,还有申报中或者已经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之,每个地区或多或少的都有自己的文化资源,文化财富。这就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行性,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在社会各种力量的协助下,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本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让本地的文化资源真正成为滋养青少年的沃土。我们德州有苏禄王墓、颜真卿石碑、东方朔园林等,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文化资源。
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根据当地文化资源自行设定,比如参观博物馆,博物馆是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的场所;举办征文大赛;举办相关讲座等等。在有限的时间和资金条件下,在教育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大课堂,是45分钟课堂所不能比拟的。
2、编写校本课程,开展选修课程。
校本课程范围很广,大多数是地方课程,安全教育课程,文学素养等由本校老师根据自身情况编写的内部教材。地方课程暂时归属中学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但是实施中,地方课程因为重视程度不够,更没有专门的教师,所以形同虚设。文化遗产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可以结合地方课程教材,以及权威性专著《世界遗产与我们》,编写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并付诸实施。一方面弥补社会实践活动课知识的不足,一方面全方位的了解世界遗产的价值、意义,增加文化的多元性,课堂的丰富性、趣味性。
编写校本教材需要注意几点:一、教材知识的准确性、丰富性、趣味性。二、目的是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的发展,了解世界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培养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3、
网络,在今天已经是人们认可的一种信息传递、学习知识的手段,真正的利用好网络资源,发挥网络的巨大潜力,将会收到巨大的效果。
4、 建议现行中学语文、历史、地理、美术等教材中,在原教材体系不改变的情况下,增加文化遗产介绍的内容。
与文化遗产最接近的中学历史教材为例,与小学相比,历史从小学中的“科学”一门课程中独立成一门学科,主要介绍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以时间为线,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历史思维能力以及爱国情感。高中却以人物、事件专题形式出现。同样涉及“长城、故宫、秦兵马俑”等祖国文化遗产,在小学中阐述的非常详细,但是在中学的历史教材中只重视历史事件的时间、意义和价值,而对于如何认识这一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甚至文化遗产的概念都没有提,而在小学的课程中,还设计了讨论活动“谈谈你对保护长城的建议?”“请你做一个导游,选择一处文化遗产写一份导游词”我认为这却实现了文保“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中学历史的专业性逐渐增强,但不排除增加文化遗产内容的可行性,因为这些文化遗产的形成,正是有一定的历史来源,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的,历史,是不可能跳跃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的,只是一个认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