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校“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体会

(2008-11-24 10:09:42)
标签:

杂谈

我校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体会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小学校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遗产保意识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开展起来,我校历史教研组以文化遗产为课题,08年组织了世界遗产教育实践活动,概括起来有以下四次活动:

一、       追寻千年流淌的文明——德州九中中学生探访大运河活动

二、       走近大运河

三、       6.14相约祖国文化遗产日

四、       《文化遗产》读书活动

探访大运河活动,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运河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我们德州段运河的干涸、废弃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次生动而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胜过课堂华丽辞藻的说教。

课堂教学主要展示了大运河的历史、地理、实地考察,大大补充了课外、校外大运河知识的不足。而且还通过运河的去留问题讨论,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保护运河的认识,也是全方位的介绍了正在申遗中的运河。让学生认识到了运河是现存的文化遗产长廊,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申遗这一概念,深入学生的思维意识之中。

2006年起,国务院规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对于这个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节日,我从活动中深切的感到,尽管今天信息象高速公路一样迅捷,但是在我们这里了解、重视文化遗产的人依然很少,仅限于文化、文物的相关部门。有人甚至是通过活动才知道文化遗产这一名词。通过举办图片展览活动,参与搜集图片的同学了解了世界遗产,很多同学在图片前驻足,从而让全校师生了解了这样一个节日。

文化遗产读书活动,是我将大量的《中国文化遗产》杂志、《文物天地》介绍、分发给学生,自由的传阅、讨论,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文化遗产。

通过以上活动,我有着深切的感受,和一些关于文化遗产教育的感想

1、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比较淡薄。

上至教师下至学生,上至相关部门下至社会公众,知之甚少。这是一种不能回避的现状。因为文保事业毕竟是一种年轻的事业,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委员会也不过是近30年,提出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从04年到08年也不过四年,所以,我深切的感受到,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人类这一优秀文化成果,并树立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通过开展活动,我欣喜的看到,这一状况正在我校改变。

2 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教材非常缺乏。

文化遗产学科逐渐自成体系形成一门科学,很多大专院校出版了或者正在酝酿适合本校的文化遗产教材,如:北京联合大学出版了内部使用的文化遗产教材,01年世界教科文推出了《世界遗产与年轻人》的中文和英文两种版本,04年《世界遗产与我们》出版,是面向社会公众和广大中小学生的普及文化遗产的读物,还有其他学校主要在北京的某些学校编写了校本课程。虽然中学没有这方面的通用教材,但是文化遗产保护却渗透贯穿于各学科中,如中学的语文、历史、地理、美术、劳技等课程中。我也欣喜的看到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材的园地六是专门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单元,这一单元的设置,让我看到文保工作实现了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但是在现行的中学教材中,就很难看到这样的设置,尤其与文化遗产最接近的历史学科,比如长城、故宫、秦兵马俑等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无论是教材还是参考书中,都没有涉及文化遗产的这种理念。许多老师不曾涉足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但在却讲述着这一文化遗产,只有少数教师偶尔涉及,也仅皮毛而已。

 

 

我对开展文化遗产教育活动的几项建议:

1 结合当地文化遗产资源,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有的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的是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的有几处博物馆,还有申报中或者已经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之,每个地区或多或少的都有自己的文化资源,文化财富。这就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行性,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在社会各种力量的协助下,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本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让本地的文化资源真正成为滋养青少年的沃土。我们德州有苏禄王墓、颜真卿石碑、东方朔园林等,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文化资源。

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根据当地文化资源自行设定,比如参观博物馆,博物馆是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的场所;举办征文大赛;举办相关讲座等等。在有限的时间和资金条件下,在教育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大课堂,是45分钟课堂所不能比拟的。

2、编写校本课程,开展选修课程。

校本课程范围很广,大多数是地方课程,安全教育课程,文学素养等由本校老师根据自身情况编写的内部教材。地方课程暂时归属中学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但是实施中,地方课程因为重视程度不够,更没有专门的教师,所以形同虚设。文化遗产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可以结合地方课程教材,以及权威性专著《世界遗产与我们》,编写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并付诸实施。一方面弥补社会实践活动课知识的不足,一方面全方位的了解世界遗产的价值、意义,增加文化的多元性,课堂的丰富性、趣味性。

编写校本教材需要注意几点:一、教材知识的准确性、丰富性、趣味性。二、目的是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的发展,了解世界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培养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3 利用网络,普及世界遗产知识,广为宣传祖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文保意识,提高认识,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网络,在今天已经是人们认可的一种信息传递、学习知识的手段,真正的利用好网络资源,发挥网络的巨大潜力,将会收到巨大的效果。

4 建议现行中学语文、历史、地理、美术等教材中,在原教材体系不改变的情况下,增加文化遗产介绍的内容。

与文化遗产最接近的中学历史教材为例,与小学相比,历史从小学中的科学一门课程中独立成一门学科,主要介绍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以时间为线,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历史思维能力以及爱国情感。高中却以人物、事件专题形式出现。同样涉及长城、故宫、秦兵马俑等祖国文化遗产,在小学中阐述的非常详细,但是在中学的历史教材中只重视历史事件的时间、意义和价值,而对于如何认识这一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甚至文化遗产的概念都没有提,而在小学的课程中,还设计了讨论活动谈谈你对保护长城的建议?”“请你做一个导游,选择一处文化遗产写一份导游词我认为这却实现了文保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中学历史的专业性逐渐增强,但不排除增加文化遗产内容的可行性,因为这些文化遗产的形成,正是有一定的历史来源,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的,历史,是不可能跳跃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的,只是一个认识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