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兰亭集序》中的“悲”,到底“悲”什么?

(2009-10-31 11:37:16)
标签:

兰亭集序

教后记

修短随化

俯仰之间

王羲之

分类: 教学参考

 

 



     《兰亭集序》中的“悲”,到底“悲”什么?

                        ——《兰亭集序》教后记

      

对《兰亭集序》,历来有争议。郭沫若甚至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所写,而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所书。42人在一个美好时刻,一起饮酒赋诗,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文中的悲,悲得没有道理。其次,文中的悲悯情感也与王羲之的性格不符。王羲之时年47岁,正以忧国忧民的士人自居,不应该生发“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文章的情感变化从乐起笔,由乐生痛,以悲作结。“乐”容易理解,关键是“痛”什么?“悲”什么?

从第二段来看,“痛”的理解不难。

欣于所遇,情随事迁。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人生苦短,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时间无情,生命终归于毁灭。

“悲”什么?这个问题有点麻烦。可否如此归纳:

一悲古人只能临文嗟悼。“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一代一代的人,同样都有“前不见古人”的悲哀,只能面对文章发生感叹,而不能明白于心

二悲今人轻生死的风气。今人“一死生”是虚诞的,“齐彭殇”是妄作。作者悲今人轻生死的社会风气。

三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也只能通过今人的诗文来了解当时的宴会盛况和情感。

正因如此,所以作者列出当时参加宴会的人,将大家所写的诗文编辑成册。相信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晋朝社会动荡,士人大都以保命为主,崇尚道家的虚无思想。王羲之否定一生死、齐彭殇的风气,有其积极的意义。在王羲之“悲”叹的背后,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他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珍惜之情。

 

 

 

 

《兰亭集序》中的“悲”,到底“悲”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