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之祖《瘗yì鹤铭》
标签:
大字之祖瘗鹤铭书法文化 |
分类: 教学参考 |
《瘗鹤铭》刻于南朝·梁天监十三年,传为陶弘景所书。其书法意态雍容,格调高雅,堪称逸品,是艺术性术高,影响极大的著名碑刻,楷书摩崖。存90余字。原刻在镇江焦山西麓石壁上.中唐以后始有著录,后遭雷击崩落长江中,南宋淳熙间挽出一石二十余字,康熙五十二年又挽出五石七十余字。乾隆二十二年嵌于焦山定慧寺壁间,共九十余字。未出水时之拓本称“水拓本”,字数不多;出水后初拓本(五石本)即上皇山樵书。唐人孙处元《润州经》认为系王羲之书,宋黄庭坚、苏舜钦等亦持此看法;因陶弘景曾自号华阳隐居,宋人李石《续博物志》即认为系陶弘景书。
在中国书法史上,“北有《石门铭》,南有《瘗鹤铭》”的说法由来已久。《石门铭》在陕西的汉中博物馆,《瘗鹤铭》就在焦山碑刻博物馆。“瘗”是埋葬的意思。关于《瘗鹤铭》的来历还有一段感人的传说。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途经镇江来到焦山,看到一对仙鹤在空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王羲之从中受到启发,于是便和养鹤的和尚提出,用自己的书法作品和他交换这对仙鹤,这位和尚答应了王羲之的要求。王羲之说,等他出去办完事情再来焦山领走仙鹤。一个月后,王羲之再次来到焦山,那位养鹤的和尚告诉他,这对仙鹤在他走后不久便死去一只,另一只没多久也死掉了,已把它们埋在山上。王羲之听后十分伤心,他爬到山上,仙鹤已杳,看到的只是一对小坟丘。此时他面对浩浩荡荡的长江,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不朽之作—《瘗鹤铭》。关于《瘗鹤铭》至今还有两个千年不解之谜:《瘗鹤铭》自宋代被发现以来,备受书法家推崇。
《瘗鹤铭》的书法艺术代表了南朝的书法面貌,是书法发展史上字体由篆、隶向楷书过渡时期一个极为珍贵的实物遗存,虽然它已经是成熟的楷书,但仍能从中看出楷书发展过程中的篆隶笔势的遗意。它是研究书法发展史的珍贵资料,也是历代书家学习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范本。宋黄庭坚就是吸取了它的精髓,成为一代大家。它还对日本的书法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日本江户时期著名书家良宽就以取法《瘗鹤铭》而成为一代宗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