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开课《登高》的反思

(2006-10-14 13:33:54)
标签:

公开课

《登高》

教学反思

分类: 教学参考
公开课《登高》的反思


公开课《登高》的反思

文新春

昨天上的是杜甫的《登高》,折腾了一晚,终于弄出个教案,但上出来连自己都不满意,不要说听课的人了。陈小平老师和王敏、良松、令团都与我交换过意见了,他们肯定了长处,也提出了一些不足。很感谢他们。

经过整理,现把一些想法记录于此,作为以后的借鉴。上课前,令团说:现在的公开课只看你的学生有没有动起来,课堂热不热闹。有多少东西次之。说得有理,课堂的精简和学生的活跃确实很重要。昨天的课我认为内容还是多了。前半节学生思维活跃,互动较好,后半节就明显感到学生讲得太少,气氛不够热烈。这跟教师安排的内容太多,学生思考时间不够有必然的联系。专家们说,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懂得取舍。把重点拿过来,理解深透就行了。千万不要面面俱到,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

文乐校长说,课堂要紧凑,不能散。要用几个层层递进的大问题串起来,问题不要多,要整体。其中的内容,让学生去体会发言,教师适当做一点引导。昨天的课上下衔接处有设计但有些不到位。结果讲了首联,颔联还没有讲,就把课件按到了颈联,出现这种情况,真是不应该。

第一节导入,虽然想出新,但还是没有多少新意。

中秋刚过,又一个传统佳节将要来临。大家知道这个节日是什么节吗?(重阳节)重阳佳节登高赋诗,是中国文人的一大传统。重阳节有各种风俗,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等等。这些都是很快乐的事。可是唐代诗人杜甫在重阳节这一天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想到自己一生穷愁潦倒,远离家乡,于是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登高》。

第二节教学过程:
师生朗读
1、教师朗诵《登高》。
2、齐读一遍。朗读指导:注意声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表达。
3、听专家朗诵一遍。

王敏与我交流之后,我认为她讲得很有道理。既然有高水平的专家朗诵,自己就不要读了,免得相形见绌,要读也不要放在一起。专家读得很标准,嗓音又好,我们何必要再献丑呢?另外,对于朗读指导,最好不要放在开头,因为学生对诗还不理解,即使听老师讲,他也没有什么感觉。可以放在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自己体会发言,也可以放在后面,理解之后再讲。

第三节:课文探讨

这一节出现的问题较多。
第一个问题:
这首诗是唐诗中最杰出的一首七律。知道什么是七律吗?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成古体诗和近体诗。凡是不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字数不定,平仄没有严格限制;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从字数上看,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一般分成五言和七言两类。近体诗受格律的严格限制。

这个问题一提,就要费时了,因为学生对古体、近体,律诗、绝句不是很了解。陈小平老师说,最好把律诗的格律讲一下,按道理是要讲的,可哪有那么多时间啊。

第二个问题: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在诗里找出一个字。(悲)

对这个问题,第一个同学回答“哀”,第二个同学回答“恨”,我引导说,“诗眼”往往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找到“诗眼”就等于找到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第三个同学才讲出了这个“悲”字。虽然迟了点,但终于还是找到了。据说,另一位老师上这课,也要学生找诗眼,结果到最后都没有找出,只好自己讲出来了。

第三个问题是核心问题:杜甫为何而悲?
听到猿猴啼叫,你会悲吗?“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那么,这首诗首先触发作者悲情的是什么?
(眼前的景色。)
用一个字表示:“景”。
问:这首诗开头是怎么写景的?
(诗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一共写了几种景物?(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1、问:这些景物各给人什么感觉?
急风——秋风吹得急,使人感到非常寒冷。
高天——天一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人听到它的叫声会感到悲凉。
飞鸟——这是一只什么鸟?
也许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许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我觉得,也理解成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这里抓重点“风、猿、鸟”来说说就行了,其他可以舍弃。学生谈鸟谈得很好。

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像不像一只离群的鸟?他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就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
孟浩然笔下也写过鸟,“春眠不知晓,处处闻啼鸟。”它与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〇孟浩然笔下的鸟是大自然悠然自在的鸟,快乐的鸟。
   如此说来,鸟就是诗人情感的外化。我们知道,客观景物加入诗人的感情,这就叫意象。没有意象不成诗。鸟常常被诗人用来当作意象使用。
  
这里拓展讲一讲“意象”,有必要。

再看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两种,落木、长江。)
师:对这一联,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自己读一读,品味一下。)
(境界开阔,气势宏伟。)
杜甫看到秋叶飘零,就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了。杜甫只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的三年写的。生命何其短暂! 一晃百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愧是千古名句!你能从中体会出什么意味来?
落木萧萧,写出生命的短暂,更替之快;长江奔流,充满历史的沧桑感。这一句把短暂的生命与永恒的自然作对比。虽有无奈,但更多的是豁达。

此处自己讲得太多,学生谈得太少。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

仅仅是景物引发了杜甫的悲情吗?
(不是。)那么,还有什么引发了诗人的悲呢?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诗人写的是什么?
(人生的遭遇。)

这里投影打出来太早,一大失误。

“常”是长久的,不断的。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在外漂零。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作客”是什么意思?——客居他乡。这里是漂泊他乡的意思。“百年”,---就是老年。
杜甫的人生经历大家了解吗?……
〇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
〇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〇杜甫当时的身体怎么样?
(多病之身。)作者深感自己老病孤独,身世凄凉。

这一部分,内容太多,不必讲那么细,尤其讲到杜甫的经历就来了激情,从成都的杜甫草堂讲到湘江的破船。多讲了三分钟。陈小平老师说,40分钟的课,根本没有时间给你讲作者的人生经历。碰都不能碰,一碰后面就完不成任务。这是我的性格使然,一冲动,就什么都没考虑了。是的,40分钟的课,能做一些什么事呢?讲经历去了,就占去了后面的教学时间。这个教训不能不记取。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什么事让杜甫悲情满腹,无法排遣的?
(“艰难苦恨繁霜鬓”。国难,战乱。)
国势艰难之际,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都斑白了。
这一句表现出杜甫的什么情绪?
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心急如焚,头发都过早地白了。这种情叫什么情,我们叫家国情。也用一个字概括:情。
这个情的含义很多,既有对国家艰难的忧虑,又有对个人命运的感叹,既有对家乡亲人的牵挂,又有对自身贫病的担心。
还有一件事,也让他少了一份人生乐趣。是什么事情?
(戒酒。)
〇为什么要戒酒?——因为有肺病,加上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我们学过的杜甫诗中,还有写喝酒的名句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喜也喝酒,愁也喝酒,可见杜甫是很爱酒的。“浊酒”是什么酒?
一般民间造的酒。因为穷,肯定喝不上官家的清酒。
今天是重阳节,按照习俗应该喝菊花酒,可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万千愁绪如何排解?这真是令人伤感的事,想不到一代“诗圣”杜甫命运竟如此凄凉悲惨!

这一句是重点,仔细品味一下,有必要。

上面体会了这么多悲,那么,这些悲诗人是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的?(讨论、思考、发言)
①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诗的开头四句渲染出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气氛,与诗人悲凉的人生感慨相吻合。
③对仗工稳。四联都对仗,这在律诗里是少见的。

这里安排每个组讨论、归纳,好像也没有必要。学生讲出了“借景抒情”,还不错。“情景交融”是我引导之后才得出的。其实只要学生讲出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个突出的特点就可以了,又不是做高考题。

总结:
这首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我们的感受没有消沉萎靡,只有悲壮豪迈。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情景交融。诗人将国家的现实和自身的遭遇联系在一起,抒发了深沉的爱国之情,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学生自由背诵。齐背一遍。下课。

附:(如时间有余,则用之。)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762年早春,李白寓居安徽当涂养病,身体略见好转,且有子女在身边相伴,但心情却抑郁沉闷。他在当涂无所依靠,处于“天涯失归路”的彷徨孤独之中。是年重阳节,李白登龙山,举觞赋诗,怅咏悲凉一生。重阳登高归来,又写此诗,借花自惜,自伤自悼。就在这一年冬天,诗人凄然离世。

结尾一节,整体安排不错。归纳也较得体,有总结,有深化。但因为前面花的时间太多,所以最后没有背书的时间,导致这一环节落空,十分可惜。





板书 景

遇 - 悲 - 情

\ /

情景交融

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由多媒体一个个与教学同步打出。既要反映上课的思路,与教学过程配套。又不能因多媒体课件的引入而对上课带来不便,反而被课件所束缚,变成人为机用。同时要新颖,有创新意识,汉字和符号的排列,色彩的搭配要给人以美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