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一瓶陈年老酒
如今商业为王的时代,能像卡梅隆一样憋十几年出一部《阿凡达》的太少,中国的电影市场更是夸张到几天一部电影的频率,能认认真真做电影的实在不多,一些所谓的专业学科出来的导演又整天做出一些自以为很文艺的片子,然后孤芳自赏。如此的中国电影市场满目疮痍,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还在拿自己的品牌消费,十年之后谁还会买单这些品牌,周润发、刘德华、李连杰逐渐老去,大腕的品牌消费完了,谁能顶上?
说来说去都逃不出一个浮躁和一个急功近利,但是在2010年年末《让子弹飞》的出世让观众对中国电影充满了期待,姜文这个以才华著称的导演在经历了《太阳》升不起的尴尬之后,卯足了劲向观众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原本对于《子弹》未飞前的一两年的大幅度宣传甚是不满,尤其是在电影都靠宣传走穴的时代,但是看完电影,突然觉得之前子弹飞的宣传是多么沁入心扉,这可能就是人性的喜好感吧。
在烂片如云的2010年,能欣赏到《让子弹飞》这样的片子,是一大兴事,它就如同酿了许久的陈年老酒,散发着香味,我们作为观众十里之外就已经能嗅到它的香味了,那些没去电影院的朋友还是得抓点紧了,毕竟这样的好片子实在难得。
轻柔的光线下,几辆马匹整翻了一辆火车,财物尽数跌入水底,然后光线时暗时亮,与那个时代形成统一的格调,剧情也被定调为土匪、恶霸、富豪之间的一场勾心斗角的战争,从行为到内心无一不体现着那个时代的人物特征。
在语言的使用上,姜文竭尽全力的使用平民化的语言,比如刘嘉玲嘴里不停说的“屁”,可谓是句句珠玑,妙语不断,这种亲近化的语言风格极大的满足了观众的观影需求,电影本身的娱乐功能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完全得到发挥,回到到电影本身,无所谓文艺片,电影拍给谁看的问题姜文是搞明白了,那些徘徊在文艺圈边缘的导演也得好好思考了,如果真要拍出来给少数人看就别喊着要票房,别喊着民众不懂文艺,人人不是文艺青年何必人人要理解文艺片、爱看文艺片,咱不能装蛋。
紧凑的叙事风格,让整部《让子弹飞》充满着激情,也让观众看的宁肯憋尿,也不错过一个片段、一句台词,比起那些拖沓冗杂的电影,观众显然是找到了极大的快感,而且全是高潮的快感与享受,对于半分钟三件事和三分钟一件事,感到厌烦感的当然是后者,每个人都有个倦怠期,一旦后来的节奏放慢,观众势必会厌倦,这个例子就是《赵氏孤儿》,前半段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故事强烈的冲击着大脑的神经,后半段突然有点安逸,片子的水准也失去了一半,一部分观众也就会不买单,而姜文这次显然是揣摩了观众的喜好,凡事求多不求少,观感也是,只要多,它就觉得过瘾,这只观众的需求。
除此之外,演员的演技、场景道具也都是片子成功的关键,毫不客气的说,如果以后的导演都能从观众的角度去考虑,去导演戏的话,中国电影不会因为目前的泡沫而垮掉,相反越来越多的观众会去支持中国电影,至于硬件的东西是逐步可以提高的,所谓的技术和演技可以提高,导演对观众的把握以及对整个故事的把握才是重重之用,50、60年代的片子拍摄的就很好,创新也很多,所以还是多从观众需求讲,多做创新,别一味的山寨和模仿,中国电影事业终究会辉煌腾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