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百年:中国戏剧已死?
(2010-10-05 16:22:39)
标签:
曹禺玛莱娜公主梅特林克木偶文化 |
分类: 文化.情感 |
9月24日是曹禺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整个京城都在红红火火上演曹禺名著,但纪念归纪念,静下心来想一下中国话剧的现状,实在是前景堪忧。
曹禺先生被封为中国话剧奠基人,以《雷雨》开创中国真正的话剧,然后一百年后,中国的话剧用哈姆雷特的话来说,“生还是死,是个问题”。用票贩子的话来说,是“没有腕儿的不好卖,没有话题的不好卖,没有折扣的不好卖”,反正,除了炒作各种眼球因素,就是各种不好卖。
但即使在这样糟糕的大环境下,却仍有一批真正的话剧热爱者执着于艺术,排除万难,将真正的西方经典带给中国观众。这就是由北京天鹤信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共同出品的西方经典小剧场话剧系列之《玛莱娜公主》。该剧于2010年国庆期间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上演。
排练时,出品人的话掷地有声,“没有人有勇气做的事情,我们敢做!80年代林兆华他们放弃的我们拾起来!就是一分钱不挣也要把原汁原味的艺术带给中国观众!”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出戏呢?
《玛莱娜公主》讲述了玛莱娜公主与邻国的雅玛尔王子相爱,不料两国却发生了战争,玛莱娜公主执意寻找爱人,最终却死于邻国王后安娜之手的故事。
尤其是,《玛莱娜公主》采用的木偶已告别了“木制时代”,采用布、纸、树脂等新型材料。
剧中有三人操作的大型木偶,名为le fou,意思是疯子。全剧的嬉笑怒骂皆在其身。
有单人操作的中型木偶,在剧中起到串场和歌队的作用。
有用线在台下操作的小型木偶,用导演的话说:“出现和消失都如变魔术一样。”
木偶的表演把原本的悲剧演绎的诙谐幽默。用导演的话讲,这是用欢笑演绎悲剧,用喜悦强调哀伤。这既符合梅特林克剧目所拥有的童话色彩,又给一出悲剧带来了无限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