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故地-香港(1986 - 1997) [三十四]
(2011-10-14 07:46:09)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和太太经常分居两地,好在我们两人各自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强,
没有给生活带来什么不便,现代的通讯技术又发展得快,每天通个电话,互相了解情况,听听小外孙女的牙牙学语,心中充满温情,干起活儿来更给力了。
工作虽然很紧张,但多年养成的习惯对于时间运筹的安排使得工作的效率能够发挥到极致。通常我的日程是早上 4
点起床工作,8点梳洗吃早饭,接着工作到
11点,下楼买菜回家做饭,午饭后小歇半小时,两点再开始工作,6:30晚饭,看新闻,8点再工作,一般正常的话 12
点睡觉,要赶活儿的话还要晚点睡。
我从小就馋,跑过粤桂川湘沪,味觉特别敏感,又爱琢磨,所以自小喜欢做饭, 家母的烹调水平甚高,
看在我眼里,6、7岁时就会炸猪扒煎鸡蛋了,家里经济状况富裕,父母又广交朋友,到了上海,家里常常大摆宴席,中西餐各方名厨像当时的莫有财、来喜饭店、新雅饭店、沧州饭店....经常来家献艺,我一放学扔了书包就一头钻进厨房,目不转睛的看着山珍海味的食材刹时变成一盘盘佳肴,叹为观止。
50年代离家去北京求学,住在伯父家里,虽说有个厨子,那混事儿做出的菜饭惨不忍睹,难以下咽,只能有空就出去打牙祭,东来顺、全聚德、便宜坊、烤肉季、同和居、砂锅聚等老字号北京菜,还有东安市场的五芳斋、起士林,灯市口的康乐酒家,西单的曲园.....都让我跑遍了,走遍全城吃到最后还是怀念母亲做的味道。为了找回感觉,只有上东单菜市买了材料亲自下厨,这下把我伯父伯母高兴得食欲大增!去北大姑姑家去朋友家也露两手,我成了最受欢迎的客人了。操练多了,又看了点书,经常还突发奇想闯新一翻,又遇到几位特级高手的指点,京鲁川扬粤,烹烧炙烤蒸,外带西餐,无不涉及,手艺突飞猛进,口碑甚佳,烹调成为我毕生的喜爱,在香港的一个人拼命工作时,买菜做饭就成了我减压和休息的调剂,也使我的生活素质有保障。
在沙田的日子,我有个牙科的老朋友苏医生,特爱吃我的饭菜,大概回家吹了吹,有一天告诉我想带她姐姐来尝我的菜,我当然无任欢迎,人多了菜色就多,有协调有对比味觉的层次感会更丰富,苏姐姐一尝之下,赞不绝口,当时就说定下次还要来,因为看到我家里的家什均已装箱运走,只有凑合的不像样的几付碗筷,还特地送了我一套漂亮餐具,顺理成章地就成为我家的常客。这位老太太是已故的长城影片公司老板,名导演,影界重头人物袁仰安的夫人,她也经常请我出席她的饭局,让我有幸和我少年时的偶像夏梦、王丹凤等一起吃饭,我老是说好人有好报,看来不假!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