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胡偉立音乐杂谈williamwu |
分类: 一起走过的日子-我的自传 |
杜琪峰在素有“香港電影少林寺”美稱的香港無線電視台從低層做起,後轉入藝員培訓班第三期,畢業后由編導直做到監制,作品包括《射雕英雄傳》(翁美玲、黃日華主演)、《鹿鼎記》(劉德華、梁朝偉主演)、《雪山飛狐》等經典劇集,後者更曾榮獲紐約國際電影節金獎。在電視台的浸潤,培養了杜琪峰在各种題材的把握能力和煽情技巧,使他在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電影中始終游刃有余。在整個八十年代的工作中,他几乎拍遍了各种類型的電影,既有票房奇高的賣座喜劇,也有情感充沛的通俗小品,其不跟隨潮流意念新的創作理念初見端倪。1988年的賀歲電影《八星報喜》成了當年票房冠軍。1989年杜琪峰的《阿郎的故事》獲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和他在同期訓練班的周潤發第三次獲得金像獎影帝的桂冠,《阿郎的故事》也成了八十年代悲情英雄片的經典。
在我和杜琪峰有了第一次的合作後,1989年當杜琪峰執導的第一部TVB電視電影“特警90“(黃秋生剛由香港演藝學院畢業擔任男主角)時就指定了我為他擔綱該片的音樂部份,從主題歌到片中的音樂,配音,指揮都由我一手操辦,並親自拉了小提琴的片頭獨奏。片子出街后反映极好,跟著連續又拍了由我擔綱音樂部分的“特警90 II亡命天涯“(鄭浩南主演)和“特警90 III明日天涯“(梁朝偉主演)以及一系列電視電影,由于多次合作互相逐漸了解也越來越有默契,因此90年在他為他的百嘉峰電影公司拍攝電影“沙灘仔与周師奶“(梁朝偉,吳孟達主演)的時候也就順理成章地找了我。
86年我來香港之前在北京已有十多部電影作曲的經驗,當然兩地的文化背景和創作方式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但四年來在TVB的浸潤和与眾多導演的合作對我來說受益匪淺,也開始得到了些為商業片作曲的心得。所以經過這來港第一部故事片合作愉快地完成后,緊接著杜導就將“至尊無上 II 之永霸天下“(劉德華,吳倩蓮主演)這部大片的音樂創作任務交給了我。在當時的大陸,電影拍攝模式和香港有很大的不同,在開機前先和導演研究劇本有了初步溝通後,有很多時間去有關地點体驗生活,采風收集資料,最後要等片子拍完剪定後根據長度再确定音樂段落,音樂全是寫好了總譜再由樂隊排練,演奏錄音,最後合成。而在香港由于電影拍攝周期短時間緊迫,樂隊演奏价格相對高昂,影片的剪輯不到最后一刻就定不下來,變化的因素太多,經常要隨机應去應付突發的問題,只能靠電腦和電聲來制作,而在這方面我更是一個新手,所以感到有很大的壓力,但也有它优勢的地方:不受地點人員時間的限制,質量上從頭至尾都可以由自己控制,還有我可以馬上把樂曲的小樣(Demo)提供給導演,第一時間和他進行交流探討而有更好的溝通,提高了效率。
開拍的第一天的那場戲是在香港西貢拍魚排爆炸,這是全劇的高潮戲。第二天導演就拉我去看粗剪的毛片,雖然是在剪輯机上的小屏幕看,但那种火爆的場面,悲切慘烈的气氛讓我感受到一种從未有過的撞擊,我和導演都進入了亢奮的狀態之中,決定就在這場戲放上主題歌,根据歌曲的節奏來剪接畫面,由劉德華演唱。杜琪峰導演對音樂很敏感,對時代的脈搏有很准确的判斷,他把他的想法和意圖告訴我后就放手讓我自己去干了。回家後反复听了我能收集到的所有劉德華的歌曲,掌握他的風格,特色,音域,還要試圖去挖掘他的潛力,我決定用他那段中間最好音色的部分,讓他在沒有任何負擔地狀況下盡量自如地發揮。試寫了幾個小樣,自己覺得沒有抓到想要的那种悲壯浪漫的感覺,兩三天的苦思冥想中音樂形象慢慢浮現出來,用京劇中“緊打慢唱“的手法在一段二胡的引子後進入流動的節奏的伴奏,上面飄進切分節奏相對放寬的歌聲,用小調來渲染悲傷,同音的重复表達了一种焦慮心情的吶喊,整首歌曲的音域從下至上只有九度(比一個八度多一個音),但已經可以掀起高潮,符合我用最少的素材去獲取最大效果的創作原則,我終於找到了感覺。小樣通過后,小美的填詞,劉德華的演唱和杜自持的制作又為歌曲增添了光彩,成為當年劉德華最喜歡的一首歌,還親自填了這首歌的普通話版“來生緣“的詞。這首歌由于人人能唱更是成為剛興起的卡拉OK場的大熱而獲得廣泛流傳。
在我和杜琪峰有了第一次的合作後,1989年當杜琪峰執導的第一部TVB電視電影“特警90“(黃秋生剛由香港演藝學院畢業擔任男主角)時就指定了我為他擔綱該片的音樂部份,從主題歌到片中的音樂,配音,指揮都由我一手操辦,並親自拉了小提琴的片頭獨奏。片子出街后反映极好,跟著連續又拍了由我擔綱音樂部分的“特警90 II亡命天涯“(鄭浩南主演)和“特警90 III明日天涯“(梁朝偉主演)以及一系列電視電影,由于多次合作互相逐漸了解也越來越有默契,因此90年在他為他的百嘉峰電影公司拍攝電影“沙灘仔与周師奶“(梁朝偉,吳孟達主演)的時候也就順理成章地找了我。
86年我來香港之前在北京已有十多部電影作曲的經驗,當然兩地的文化背景和創作方式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但四年來在TVB的浸潤和与眾多導演的合作對我來說受益匪淺,也開始得到了些為商業片作曲的心得。所以經過這來港第一部故事片合作愉快地完成后,緊接著杜導就將“至尊無上 II 之永霸天下“(劉德華,吳倩蓮主演)這部大片的音樂創作任務交給了我。在當時的大陸,電影拍攝模式和香港有很大的不同,在開機前先和導演研究劇本有了初步溝通後,有很多時間去有關地點体驗生活,采風收集資料,最後要等片子拍完剪定後根據長度再确定音樂段落,音樂全是寫好了總譜再由樂隊排練,演奏錄音,最後合成。而在香港由于電影拍攝周期短時間緊迫,樂隊演奏价格相對高昂,影片的剪輯不到最后一刻就定不下來,變化的因素太多,經常要隨机應去應付突發的問題,只能靠電腦和電聲來制作,而在這方面我更是一個新手,所以感到有很大的壓力,但也有它优勢的地方:不受地點人員時間的限制,質量上從頭至尾都可以由自己控制,還有我可以馬上把樂曲的小樣(Demo)提供給導演,第一時間和他進行交流探討而有更好的溝通,提高了效率。
開拍的第一天的那場戲是在香港西貢拍魚排爆炸,這是全劇的高潮戲。第二天導演就拉我去看粗剪的毛片,雖然是在剪輯机上的小屏幕看,但那种火爆的場面,悲切慘烈的气氛讓我感受到一种從未有過的撞擊,我和導演都進入了亢奮的狀態之中,決定就在這場戲放上主題歌,根据歌曲的節奏來剪接畫面,由劉德華演唱。杜琪峰導演對音樂很敏感,對時代的脈搏有很准确的判斷,他把他的想法和意圖告訴我后就放手讓我自己去干了。回家後反复听了我能收集到的所有劉德華的歌曲,掌握他的風格,特色,音域,還要試圖去挖掘他的潛力,我決定用他那段中間最好音色的部分,讓他在沒有任何負擔地狀況下盡量自如地發揮。試寫了幾個小樣,自己覺得沒有抓到想要的那种悲壯浪漫的感覺,兩三天的苦思冥想中音樂形象慢慢浮現出來,用京劇中“緊打慢唱“的手法在一段二胡的引子後進入流動的節奏的伴奏,上面飄進切分節奏相對放寬的歌聲,用小調來渲染悲傷,同音的重复表達了一种焦慮心情的吶喊,整首歌曲的音域從下至上只有九度(比一個八度多一個音),但已經可以掀起高潮,符合我用最少的素材去獲取最大效果的創作原則,我終於找到了感覺。小樣通過后,小美的填詞,劉德華的演唱和杜自持的制作又為歌曲增添了光彩,成為當年劉德華最喜歡的一首歌,還親自填了這首歌的普通話版“來生緣“的詞。這首歌由于人人能唱更是成為剛興起的卡拉OK場的大熱而獲得廣泛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