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2019-02-10 02:43:02)| 分类: 手谈世界 |
其实很沉浸书中描绘的明代诸多场景和历史氛围,至少令我感到逼真。由此大年初四还去了趟慈寿寺,拜了拜万历皇帝为李太后祝寿所建的玲珑塔。
作者从个性和人性的角度解释了万历皇帝为什么三十多年不上朝的因由,很令人信服,由此带出的对明朝文人制度的梳理,对礼教、道德与法律、制度的反思也颇有见地。读到第五章“他们不可能改进这个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保障人权”,稍有些抽离,觉得作者隐忍得真好,到底说出人权二字。直到全书结尾也有几句话:“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作者毕竟写了一部书的文字,全不得罪也不可能,终于说出了“简单粗浅”的心里话。我喜欢中国传统倒也不至于生这句话的气,也怕人说自己狭隘和极端,并且尚怀有更“大历史观”的自我期许。这本书不慌不忙、婉约细致、条理清晰,阅读感很好,让我获益匪浅。我获益的点位其实就是在“书中仍以暴露中国传统弱点为主”,找到一本靠谱的指摘中国传统弱点的书实在不易,我甚至有点兴奋,其实真不必要“指斥中国不好的地方,应和指斥西方和美国不好的地方相提并论”,好像打一下东方一定要踹一下西方似的,我们没那么脆弱。我真正从书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无法摆脱的令人窒息的绝望来,那种制度性的绝望不来自于概念,不来自于直接的判断,而来自于对礼仪细致的描写,群臣具体奏折的词句,万历皇帝种种态度和行动,他三十多年没上朝也没离开紫禁城一步,从个人和社会和制度角度体会都是令人绝望的。书写得好,写得聪明,各方都赞,因为作者要“超过党派的分别,也超越国际的界限……才都讲得过去”。
之所以摘录“保障人权”的句子,是想说作者的西方的角度和“普世价值观”,摘录“简单粗浅”的句子,是想说作者的落点仍然在西方的法律与制度。那么西方的角度和西方的落点有什么不好呢?问题在于什么是好的制度,什么是好的社会?其实落点也不在于制度和社会,根本的问题是这些制度这个社会给人提供什么样的生活,那么问题其实是:我们认为什么是好的生活?
大部分的学术著作,思想论著或者是艺术作品并不屑于探讨这个问题,似乎不用探讨。物质丰富、思想自由、个人权利得到保障就是好的社会,人们吃穿不仅不愁而且极大丰富,其他生活各个方面也都越来越便捷舒适,这便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或者说全球都在努力向着这方面发展,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在迈进这样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保障有两个,一个是科技的发展,一个是民主制度。科技文明和民主制度存在于大众和大部分学者的观念之中,成为不容置疑的理想。即使是少数有所质疑者,其中的大部分也相信未来通过人们的努力,可以修正民主制度,并且抑制科技发展带给人类的各种威胁。
总之,大家都很确定,人类的发展道路是必然的,人类一定会越来越富足,人类一定会越来越强大,人类一定会越来越自由,人类的发展道路是光明正确的。
我都把我自己说心虚了,因为这些词语是那么的铿锵有力充满希望。然而我又的确无法说服自己,这些富足、强大和自由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词汇,因为我深知一个富足、强大和自由到脱离生物链的物种,是撑不过去二百年的。
我尽量不贩卖,因为那些饮酒诗书毕竟审美层面多一些,更像是个人喜好,说大到文化层面也难免被人说狭隘。那么我也谈谈中华智慧以及文官制度,我的大学毕业论文好像谈的就是文官制度……算了,那么就谈存亡吧人类的存亡,又都是聪明人,你们自己聊我不施加消极影响,就聊未来,如果你们真的喜欢那个按现在轨迹走下去的未来,如果你们聊得真的无动于衷,我就闭嘴吧,反正我也正准备闭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