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鹅笼书生》实验报告 之一

(2017-11-15 01:30:05)
分类: 戏剧这事


写了排了很多戏了,鹅笼是我最不知道怎么排,最终会排成什么样的一个戏。鹅笼在文学上也是唯一一个在排练基本结束之时才涂抹完整的一个戏。鹅笼是唯一一个导演帮到编剧的一个戏。鹅笼是一开始就有所企图的戏,鹅笼是正在实验的、还在不断生长、已经开始反哺于我的一出戏。

 


文本

文学的追求当然是终极追求,上一篇也聊了,就是想不冲突、不反转、不绝望。做到这三点,我知道意味着什么,但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并非有意,但有自觉,这是一切的开端。对时空结构的喜好也是下意识的,丑儿如此,新青年如此,鹅笼亦如此。我想我可能是喜欢史诗性的结构,十五年一个轮回,感觉重新站上了起点,与懵懂的丑儿不同的是,我知道了方向。

鹅笼在语言上我希望文气一些,我知道古代人并非文本中那样地对白。我综合了古代小说、诗词、戏曲的语言方式,甚至在书画中寻找某种生活的气息,尽力地呈现我想象中古代人质朴、优雅而精致的生活,哪怕是村夫也没有现代人的粗鄙。语言的探索是最重要的方面,我必须给出一个主观的古代世界,那里有所有我想给出来的美感和质感,这是对戏剧美学追求的基石。

基本的要求是,避免现代语言又无传递障碍。在写作中,我有一个惊奇的发现,越是减少现代语言,语言就越是渗透出一种久违的诗意,并出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节奏。经过排演而呈现在舞台上,居然出现了新的观演感受。另外,在文本的常态对白中,诗词歌赋的出现不仅不唐突,甚至达到不可或缺的地步,既是表达的需要也是节奏的需要。写那些对白成为一种享受,只觉得自己学养不够,不免要拿古人的诗词来篡改一番,或者自己憋出几首打油诗而已。

有朋友讲,古文学养的不足,也可能是件幸事。现代语言与古代语言的分寸可能就在于此,让观者第一时间听懂也是现场艺术的要义之一。我自己当然不满足,离我想要的古文的现代系统和优美的节奏还有很大距离。

文学最后的完善:许彦作为听故事或者读书者,介入到故事中行动和环境中,超越时空的架构,是在排练过程中完成的。第三幕聚焦在岂如且偷顷刻之欢也,是在排练两次之后完成的。笛子成为文学上的重要符号,并且成为吞吐媒介是经过提醒和演员排练完成的。第一次觉得导演对文本起到了帮助,并对语言上的追求增强了信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