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剧场戏剧所谓30年的历史并不存在
(2012-09-22 00:44:49)
标签:
音乐林兆华中国小剧场宋体杂谈 |
分类: 戏剧这事 |
中国的小剧场戏剧的发展据说已经30年了,可是什么是小剧场戏剧,哪些演出可以算作小剧场戏剧,却真的是一个问题。30年,可能是一个机会,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一下小剧场戏剧的概念。
小剧场戏剧因表演空间小而得名,表演空间的缩小意味着演员与观众的距离缩短,舞台的镜框被打破,观演关系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而观演关系的丰富和改变为创作者打破传统戏剧观念的诸多桎梏提供了条件,打开了更广阔的创作的自由空间。观演关系的丰富和改变同时打破了传统剧场的空间局限,使用场地的选择大大增加,仓库、教室、厂房都可以成为戏剧表演的场所,表演空间的拓展也大大降低了戏剧演出的成本。创作自由空间的拓展和成本的降低,为艺术家摆脱商业化的折磨和探索戏剧的各种可能性创造了条件。所以说,小剧场戏剧天然具有的实验性和反商业性成为小剧场戏剧的两大标志。如果用这两大标志来衡量中国目前的汗牛充栋般的戏剧演出,恐怕没有几个够得上“小剧场戏剧”这个曾经光荣的称呼。
中国目前俗称的所谓小剧场戏剧,一般是指在小剧场演出的小投资商业戏剧,观演关系为大剧场的缩小版。这种戏剧由于追求小投入高产出,对创作经费强行压低,所以导致这样的戏剧大部分舞台美术简陋,演员年轻表演稚嫩,并且形成单一的商业模式,风格手法套路化,追逐时尚热点,强调搞笑的演出效果……等等。这种演出从04、05年左右开始大规模占据北京小剧场的舞台,并成为戏剧主流。这种小投资商业戏剧的产生背景是演出市场的大规模商业化,演出市场逐渐繁荣,社会资本涌入戏剧市场,投资人为追求最大利润所追求的结果。中国商业戏剧一直以来的就是以降低创作成本为主要思路,没有明星的商业戏剧一般都会选择小剧场演出。相比大剧场演出,小剧场戏剧的场租少,演员少,布景道具少,相关制作费用全面降低。众多戏剧创作者由于没有真正的艺术基金支持,缺乏真正的艺术创作机会,便会委身这些商业资本并被这些资本牵引和左右,年轻的刚刚毕业的戏剧创作者尤为如此。
中国小剧场的诞生30周年的提法其实也并不准确,如果从1982年高行健、刘会远编剧、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算起的话,它也应该叫做中国现代小剧场兴起的开端,而不是诞生的开端。早期林兆华、牟森等导演的作品还是具有鲜明的小剧场属性——实验性和反商业性。尤其是牟森的作品《犀牛》等,无论在实验性上还是在反商业的运作上,都是中国最典型的小剧场戏剧。从上个世纪90年代,所谓的小剧场戏剧实际上便已开启了它的商业之旅,21世纪后达到高峰。这些演出离艺术的实验探索的初衷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商业。后来偶尔有一些不甘平庸的艺术家进行过零星的小剧场实验性的探索,基本上都以失败而告终,或者隐没在一片小投资商业戏剧的喧嚣之中。
回首三十年,戏剧市场越来越繁荣,但是戏剧的创作活力却在萎缩,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小剧场戏剧的试验性和反商业性的丧失。我们应该看到,够得上小剧场戏剧称谓的戏剧其实不是很多。凤毛麟角的真正的小剧场戏剧在三十年中没有清晰的发展脉络,同时也没留下什么有价值的文学和美学成果,一个没有成果的词汇仅仅就是个概念,并是不构成一段所谓的历史,所以说中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小剧场戏剧30年的历史,那也许只是某些人的幻象。如果中国真的有小剧场戏剧开拓进取实验探索的30年,中国的戏剧绝不是现在这样一个令人忧心忡忡的现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