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戏剧这事 |
我不想详细点评这五部戏了,随着回国日期的临近,我的思索其实越来越深入,我们的商业戏剧与百老汇的商业戏剧的差距到底在哪里,艺术家与观众的观演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我到底是要为谁做戏剧,我到底应该怎么做?第一个问题我一直有自己的见解,这次更加明确,而后几个问题,虽然我有着坚定的答案,但是方法和战略上我真的是第一次这么认真仔细郑重地思考,也许今后我会有新的打法了。
先说差距问题,这是个大题目,我们平常谈论的都没错,历史的环境的政策的素质的教育的体制的商业的……等等的问题都是差距的原因,如果在这一堆概念下让我在商业戏剧的操作环节中挑一个差距最大的环节,我只能简单武断地说:就是制作人。百老汇的历史从某个角度讲是制作人的历史,从制作人齐格菲开始百老汇才渐渐成了各种艺术天才散发光芒的舞台。每天晚上几十台精彩的演出,优秀艺术家、舒适的剧院、铺天盖地的广告、排队买票的人群……都因制作人而聚拢而存在。有人要争论制作人中心制和导演中心制,我以一个导演的身份告诉你,我太欢迎太渴望制作人中心制了,但是在中国不是任命你中心制你就可以中心制了,你得有足够的资源、独到的市场见解、艺术品位、广阔的胸怀、敢于负责任的态度和实践精神。制作人如果是这样优秀的人,导演放心地考虑艺术创作又何乐不为呢。中国成功的商业导演都具备制作人的眼光,而他们身边的制作人不过是制作助理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商业戏剧制作人
看到那么多的人排队买票去看戏,我第一次有了很强烈的羡慕的心理。以前我真的不在乎,我是以文学戏剧寻找知音的人,不在乎多少。在西区和百老汇,我看到了另外一种真诚,思想的光芒同样可以闪烁在商业的舞台上。这样说一点也不意味着我决心投身到商业戏剧当中,我只是觉得我要走到大众中去,也许象萨特一样也许象达里奥福一样,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中国我们必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赢得属于我们的观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