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位于东海之滨,历史悠久,是我国六大方都之一。景色秀丽的西子湖座落在她的西面,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翠湖碧峰之间;气势雄浑的钱塘江奔流在她的东面,恰似一尾巨龙,喷洒出雪浪排空的怒涛。唐宋以来,游人不绝,佳话频传;文人墨客写下的诗词,斗量车载,不胜枚举。如今,她又成为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与交通的中心;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座美丽的城市,竟是一个与浩藏大海相连的浅海湾发展而成的。
-、老和山麓的原始聚落
远方时候,今天的杭州城区和西湖,是一波涛汹涌的浅海湾,西湖南北的峰峻群山,那时唯有峰顶露出水面,大部埋在海底,成为一个个小岛。北面的北高峰、老和山和甫面的凤凰山、吴山等向东突出,成为大海中的两个海岬;湾底靠飞来、南北诸峰;整个海湾呈马蹄形。"北宋大文学家苏轶在杭州任地方官时说:"杭之为州,本江海故地。"住在杭州癸凌丰菏的南宋名词人周密,当年到城南吴山育衣泉游玩,看到山腰石壁上有水波细纹的遗迹,曾说:"今之城市,当在深水底数十丈矣。"解放后,地质工作者在城北拱肩桥一带勘探时,也从钻孔资料获知,距离地面30至50米以下的松散沉积物中有海滨生物。这些都雄辩地证明:今天的杭州城区,在远方时的确是一个海潮涨落的浅滩。多少世纪过去了,大约到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今杭州城的西北一带已有原始人类活动。从考古发掘得知,从今西湖北首的老和山麓,经过去荡、勾庄、水田贩;向西北延伸到余杭之良诸,瓶窑、安溪等处,都发现有原始人类生活的遗址与遗物,考古学上通称"良淆文化"。良诸文化遗址,是1935年在良诸镇附近发现的。这一带,岗峦起伏,湖沼密布,土壤疏松,是人类栖息蓄衍的好地。据出土文物考证,那时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栽培釉稻与糯稻,同时兼营渔猎。畜牧,来集野生植物。手工业以黑陶和玉器最为著名。陶质匀净、细 腻,造型美观,品种繁多。器壁表里还涂了一层黑色陶衣,呈现光泽。老和山遗址,是离开杭州城最近的一个原始聚落,距西湖仅1500米。1953年营建浙江大学新校舍时,在山麓发掘出许多新石器时代的文物。有石器、玉器、陶器等残片二千余斤,其中有石斧、石镑、石刀、石凿、石箭头、石网坠、石纱轮、石针以及玉器等。老和山高约200米,是天目山的余脉。附近山乐婉蜒,溪沟纵横,依仙冶水,成为杭州旧城区最早的原始聚落。水田贩遗址,位于今半山火车站的甫面,附近土质松软,河渠密布,适宜耕稼。这里的出土文物丰富多彩。有犁、镑、斧和刀等石质农具和大量水稻,芝麻等农作物的种子,这是已经过渡到农业经济相当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末期的证据。在遗址的水沟里还发现了四个木桨,其中有宽翼木桨一件和狭翼木桨三件、长约2米,说明这里业已广泛使用独木舟作为水上的交通工具。另外发现有石网坠与穿有三孔的鱼网板浮标,可见渔猎也成为生活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不少木榔头、木盆、竹编物等日常生活用具。从遗址推断,当时,人们已开始构建房屋,这些房屋面积虽然狭小,但和中原地区的半穴居住房不同,适应于地势低洼的南方。从水田贩文化层的上、下两层分析,它的形成时间较长。下半部分有较多的黑陶、夹砂陶,属良淆文化时期;从上半部的麻布纹、米格纹陶器来看,测已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春秋战国时期。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全国分为九州,杭州属于玄扬州。方扬州与今扬州不同,是泛指长江以甫江水波扬的广大水乡。从大禹治水的夏代到春秋时期,杭州是越国的故地。战国为楚国所灭,杭州又纳人楚国的版图。
二、魏晋以前的钱唐故旧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郡o在吴、越故地设置了会稽郡,其辖境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浙江省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微省的水阳江、率水及新安江流域。会稽郡六个县,地处武林山麓的钱唐县就是其中的是杭州的前身。
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巩固统一的封潍权,秦始皇命令开辟了一条从咸阳通住会稽的驰道,专供皇帝通行。据《史记。秦本纪》载,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他巡视东南,途经丹阳(含江苏省江宁县南部丹阳镇)至钱唐。由于无江渡过那风涛险恶的钱塘(当时称浙江),只好向西再走里,从余杭渡江,并登上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市),立下了著名的"会稽刻石"这是钱唐"之名第一次见于史书的记载。唐代陆羽在《湘山记》中说:在宝石山麓还有块缆过秦始皇航海的巨石,被后人称为"缆船石"。
到了西汉,钱唐仍属会稽郡,但它的地位逐渐重要起来。汉梆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前117年)还把会稽郡的西部都尉(即负责郡级治安的军事机关)的治在钱唐的武林山。1958年,在旧武林山麓的方绔孝现了一座西汉中期方墓,据推则,墓主朱乐昌是个武官可能是西部都尉治所的首领。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改制时,又把钱唐改为"泉亭"。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又恢复钱唐旧名。
东汉顺帝时,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与钱塘江航运的兴起,开始以江为界,把会稽郡一分为二,在江北增设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亡市),江南仍属会稽。钱唐县从此划归吴郡。下 秦汉时期的钱唐县址在什么地方呢?古代史书众说纷芸,莫衷一是。《水经生》说:"浙江东迢灵隐山,下有钱唐故县,王莽改泉亭"。清人倪播在《神州方史考》中又考证说,钱唐故县的范围大致是:南至五云山麓的江边徐村、范村(即梵村),西北至栗山石人岭和西溪,东逞到宝石山麓的大佛附近。这一带环绕着灵隐、天竺等南北诸峰(汉时通称为武林山),数千户人家散屠其间,是个山中小县。"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北方连年战争,劳动人民颠沛流离,大量南迁,给长江以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大促进了钱塘江流域的开发与航运的发展。地处江左的钱唐县发展得更快,成为钱塘江下游的重要县城。据《三国志》说,东吴的奠基人孙坚,一次和父亲坐船从富春(今浙江富阳)到钱唐,发现一群强盗正在江边抢劫过路客商,血气方刚的孙坚立即上岸,拔刀相助,击退强盗。不久,就被提升责一县治安的县尉。
由于航运事业的发展,钱江沿岸码头迅速增加,著名的有同浦、柳浦、黄山浦、渔潭浦和林杭等五、六处。许多屠民也开始在码头附近定居。可是钱江怒潮却时常吞噬两岸盾民的生命财产,成为钱唐县最大的祸患。所以,不管哪-位地方官,如果不把防潮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上,乌纱帽就很难保住。南朝时有位钱唐县令刘追真写了。
一篇专记县内山川及其沿革的《钱唐记),其中,记有一件饶有风趣的塘故事:汉末一位郡议曹(郡守的属官)名叫华信,召募县民,往江边运土,如能挑土一斜,即给铜钱一千。旬日之间,来者云集。塘订堆成时,狡猾的议曹却变了卦,说不给钱了,于是,远追挑土的县民个个面带温色,把土倒于此地便悻悻而去,海塘就这样堆积而成了,故名"‘钱塘"。这条海塘的兴建,对防御潮患、保护县城,曾起了积极的作用。
永明三年(485桑),甫齐爆发了唐寓之领导的农民起义。次年,起义军攻克钱唐,打败了官兵,县令刘彪弃城而走。唐寓之在钱唐立太子,置百官,建立民主政权,国?兴平",钱唐一度曾成为农民起义军的政治中心。不久,南朝萧(503-557年)时又将钱唐县升为临江郡,到陈代(558-589年),又改临江郡为钱唐郡。从此,钱唐县就成为郡治所在地。县的范围也沿钱塘江扩展至凤凰山麓的江干一带。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老和山麓的原始聚落
远方时候,今天的杭州城区和西湖,是一波涛汹涌的浅海湾,西湖南北的峰峻群山,那时唯有峰顶露出水面,大部埋在海底,成为一个个小岛。北面的北高峰、老和山和甫面的凤凰山、吴山等向东突出,成为大海中的两个海岬;湾底靠飞来、南北诸峰;整个海湾呈马蹄形。"北宋大文学家苏轶在杭州任地方官时说:"杭之为州,本江海故地。"住在杭州癸凌丰菏的南宋名词人周密,当年到城南吴山育衣泉游玩,看到山腰石壁上有水波细纹的遗迹,曾说:"今之城市,当在深水底数十丈矣。"解放后,地质工作者在城北拱肩桥一带勘探时,也从钻孔资料获知,距离地面30至50米以下的松散沉积物中有海滨生物。这些都雄辩地证明:今天的杭州城区,在远方时的确是一个海潮涨落的浅滩。多少世纪过去了,大约到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今杭州城的西北一带已有原始人类活动。从考古发掘得知,从今西湖北首的老和山麓,经过去荡、勾庄、水田贩;向西北延伸到余杭之良诸,瓶窑、安溪等处,都发现有原始人类生活的遗址与遗物,考古学上通称"良淆文化"。良诸文化遗址,是1935年在良诸镇附近发现的。这一带,岗峦起伏,湖沼密布,土壤疏松,是人类栖息蓄衍的好地。据出土文物考证,那时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栽培釉稻与糯稻,同时兼营渔猎。畜牧,来集野生植物。手工业以黑陶和玉器最为著名。陶质匀净、细 腻,造型美观,品种繁多。器壁表里还涂了一层黑色陶衣,呈现光泽。老和山遗址,是离开杭州城最近的一个原始聚落,距西湖仅1500米。1953年营建浙江大学新校舍时,在山麓发掘出许多新石器时代的文物。有石器、玉器、陶器等残片二千余斤,其中有石斧、石镑、石刀、石凿、石箭头、石网坠、石纱轮、石针以及玉器等。老和山高约200米,是天目山的余脉。附近山乐婉蜒,溪沟纵横,依仙冶水,成为杭州旧城区最早的原始聚落。水田贩遗址,位于今半山火车站的甫面,附近土质松软,河渠密布,适宜耕稼。这里的出土文物丰富多彩。有犁、镑、斧和刀等石质农具和大量水稻,芝麻等农作物的种子,这是已经过渡到农业经济相当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末期的证据。在遗址的水沟里还发现了四个木桨,其中有宽翼木桨一件和狭翼木桨三件、长约2米,说明这里业已广泛使用独木舟作为水上的交通工具。另外发现有石网坠与穿有三孔的鱼网板浮标,可见渔猎也成为生活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不少木榔头、木盆、竹编物等日常生活用具。从遗址推断,当时,人们已开始构建房屋,这些房屋面积虽然狭小,但和中原地区的半穴居住房不同,适应于地势低洼的南方。从水田贩文化层的上、下两层分析,它的形成时间较长。下半部分有较多的黑陶、夹砂陶,属良淆文化时期;从上半部的麻布纹、米格纹陶器来看,测已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春秋战国时期。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全国分为九州,杭州属于玄扬州。方扬州与今扬州不同,是泛指长江以甫江水波扬的广大水乡。从大禹治水的夏代到春秋时期,杭州是越国的故地。战国为楚国所灭,杭州又纳人楚国的版图。
二、魏晋以前的钱唐故旧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郡o在吴、越故地设置了会稽郡,其辖境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浙江省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微省的水阳江、率水及新安江流域。会稽郡六个县,地处武林山麓的钱唐县就是其中的是杭州的前身。
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巩固统一的封潍权,秦始皇命令开辟了一条从咸阳通住会稽的驰道,专供皇帝通行。据《史记。秦本纪》载,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他巡视东南,途经丹阳(含江苏省江宁县南部丹阳镇)至钱唐。由于无江渡过那风涛险恶的钱塘(当时称浙江),只好向西再走里,从余杭渡江,并登上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市),立下了著名的"会稽刻石"这是钱唐"之名第一次见于史书的记载。唐代陆羽在《湘山记》中说:在宝石山麓还有块缆过秦始皇航海的巨石,被后人称为"缆船石"。
到了西汉,钱唐仍属会稽郡,但它的地位逐渐重要起来。汉梆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前117年)还把会稽郡的西部都尉(即负责郡级治安的军事机关)的治在钱唐的武林山。1958年,在旧武林山麓的方绔孝现了一座西汉中期方墓,据推则,墓主朱乐昌是个武官可能是西部都尉治所的首领。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改制时,又把钱唐改为"泉亭"。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又恢复钱唐旧名。
东汉顺帝时,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与钱塘江航运的兴起,开始以江为界,把会稽郡一分为二,在江北增设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亡市),江南仍属会稽。钱唐县从此划归吴郡。下 秦汉时期的钱唐县址在什么地方呢?古代史书众说纷芸,莫衷一是。《水经生》说:"浙江东迢灵隐山,下有钱唐故县,王莽改泉亭"。清人倪播在《神州方史考》中又考证说,钱唐故县的范围大致是:南至五云山麓的江边徐村、范村(即梵村),西北至栗山石人岭和西溪,东逞到宝石山麓的大佛附近。这一带环绕着灵隐、天竺等南北诸峰(汉时通称为武林山),数千户人家散屠其间,是个山中小县。"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北方连年战争,劳动人民颠沛流离,大量南迁,给长江以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大促进了钱塘江流域的开发与航运的发展。地处江左的钱唐县发展得更快,成为钱塘江下游的重要县城。据《三国志》说,东吴的奠基人孙坚,一次和父亲坐船从富春(今浙江富阳)到钱唐,发现一群强盗正在江边抢劫过路客商,血气方刚的孙坚立即上岸,拔刀相助,击退强盗。不久,就被提升责一县治安的县尉。
由于航运事业的发展,钱江沿岸码头迅速增加,著名的有同浦、柳浦、黄山浦、渔潭浦和林杭等五、六处。许多屠民也开始在码头附近定居。可是钱江怒潮却时常吞噬两岸盾民的生命财产,成为钱唐县最大的祸患。所以,不管哪-位地方官,如果不把防潮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上,乌纱帽就很难保住。南朝时有位钱唐县令刘追真写了。
一篇专记县内山川及其沿革的《钱唐记),其中,记有一件饶有风趣的塘故事:汉末一位郡议曹(郡守的属官)名叫华信,召募县民,往江边运土,如能挑土一斜,即给铜钱一千。旬日之间,来者云集。塘订堆成时,狡猾的议曹却变了卦,说不给钱了,于是,远追挑土的县民个个面带温色,把土倒于此地便悻悻而去,海塘就这样堆积而成了,故名"‘钱塘"。这条海塘的兴建,对防御潮患、保护县城,曾起了积极的作用。
永明三年(485桑),甫齐爆发了唐寓之领导的农民起义。次年,起义军攻克钱唐,打败了官兵,县令刘彪弃城而走。唐寓之在钱唐立太子,置百官,建立民主政权,国?兴平",钱唐一度曾成为农民起义军的政治中心。不久,南朝萧(503-557年)时又将钱唐县升为临江郡,到陈代(558-589年),又改临江郡为钱唐郡。从此,钱唐县就成为郡治所在地。县的范围也沿钱塘江扩展至凤凰山麓的江干一带。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前一篇:关于星座、星象学与心理学
后一篇:RE:杭州西湖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