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好家教培养好孩子孩子控诉广秀随笔杂谈 |
分类: 教子话题 |
控诉1:
控诉2:
记忆里,童年惊惶不安,炸雷随时会在耳根响起。没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生身母亲能用最恶毒最能摧垮人意志的方式辱骂自己的女儿。上小学时就想着要死,遗言是不许妈妈哭!因为那太虚伪了。工作能力及学历资历都有,但找老公时非要找一个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因为不相信条件好的男人能喜欢自己;工作中对人过于忍让,领导认为性格软弱,不能委以重任。
性格是打小培养起来的,因为母亲,即使我现在有老公,有可爱善良的女儿,内心深处,依然自轻﹑自卑﹑自贱,找不到幸福。我想尽力做个好妈妈,偶尔歇斯底里时,也会惊觉自己有着和母亲一样的嘴脸。往事不可能不留下印记,我会主动反省和克制。但是,娘家人至今对我金钱上的索取无度,让我很矛盾也很纠结。总之,母亲给了我生命,我一点也不感激。现在她老了,看着那张肥胖、愚钝的脸,心里充满厌恶和反感。厌恶她的愚蠢,不原谅她的恶毒,估计到死,我心里的疙瘩也不可能解开。可能是我上辈子欠他们的吧(173eg)
控诉3:
我出生在农村,父母八十年代初结婚,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加上父亲不怎么努力,父母之间的争吵没完没了,弱小的我也沦为他们的出气筒。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我大概挨了1000多顿打,最多时一天被打3次。当时,我一点反抗的念头都没有,也没想过报复,只是默默地忍受着。为了逃离无情的命运,上初中开始,我就在寻找一条逃离家庭之路。日复一日,我终于找到了这条路,就是读书!在我周围有很多比我聪明、富有的孩子,他们一个一个被我超越。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从大学到现在的博士,我一级一级往上爬,同时也在一步步远离开我那个家。如今,父母已经不敢再动我了,但这种自由真的很可悲,我现在依然非常迷茫。原来,一个开朗的孩子是可以被打趴下的,自信及自尊是可以被打没的。先不管那么多了,好好经营自己!毕竟自己好不容易才爬起来。但愿每位父母对孩子都多一份善待!(清风)
类似的帖子在我育儿类博文下不胜枚举,但它们揭示的不良父母只是冰山一角,现实生活中,比他们更恶劣﹑更令人发指的父母还有很多。此类邮件颠覆了我们关于“父爱”﹑“母爱”和“温暖的家”的认识,在用心回复这些邮件的同时,我也常为这些邮件的倾诉者捏着一把汗,因为这些孩子成长的过程太过惨痛,即使他们通过外出打工或者读大学逃离了让他们痛恨的父母,但成长过程中父母带给他们的伤害,心理阴影,包括他们因此而形成的人格特质会与他们如影随形,严重影响到他们日后的婚恋与发展.他们那样痛恨父母,那样辛苦地逃离家庭,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婚后会身不由己地复制父母的婚姻,重蹈父母的覆辙。之所以如此,很多杰出的心理专家都有论述。
美国杰出的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在他所著的《少有人走的路》中指出“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就像上帝那样位高权重,孩子缺乏其他的模仿对象,自然把父母处理问题的办法全盘接受下来,并视为金科玉律。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并奉之为最高准则。父母的生活混乱不堪,任意妄为,孩子们同样照单全收,并视为不二法门。”
美国心理学家米尔博士提出了“储爱槽”理论,大意是: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个心形的储爱槽,如果这个储爱槽有个计量表,一开始等于零。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会用自己槽中的爱注满孩子的槽。过了十五、二十年,当孩子脱离了家庭,自己成家,那时孩子的槽已注满了爱。身为成年人的他,因为自己的爱是丰盈的,就有能力爱妻子,爱孩子,因而在一个正常运作的家庭里,爱是代代流传下来的,从父母传给子女。万一父母当中有一方不能给予孩子所需要的爱,那这个孩子的储爱槽里最多不过被注入了一半甚至更少。
一些新浪网友看了我此类文章,纷纷愤然发帖作评,下面是比较有质量且具有代表性的帖子。
1.孩子是借着父母而来的,但他(她)却不属于我们。我们应该尽力引导和关爱他们,决不可以随意辱骂、殴打、伤害他们,因为成长过程中心灵的伤害几乎是无法愈合的。
弗洛伊德说: “自幼享受充分母爱的人,一生充满自信。”
高尔基说:“单单是爱孩子们,母鸡也会这样做。可是,要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件伟大的事业。从事于这种事业,必须具有相当的才能,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
我认为,当好父母所具备的相当的才能和广博的知识,必须通过持续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我们努力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在严格的自律和反省中追求心智的成熟,有能力赋予孩子完满而充沛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