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爸爸去哪儿教子父教缺失广秀随笔 |
说到家庭教育,很多人都理解为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其实,家庭教育是双向互动的,家长教育孩子,孩子也影响家长,好父母要和孩子共同成长。而掀起收视狂潮的《爸爸去哪儿》节目则以生动鲜活的实例诠释了这一命题。下面,我就结合节目内容简析一下《爸爸去哪儿》中几位星爸从孩子身上感悟到的育儿之道,因为篇幅原因,先从王岳伦和田亮两位星爸说起。
一﹑王岳伦:从不太专业到努力合格
在节目伊始,王岳伦给自己的定位是:“我是一个不太专业的爸爸。”这话绝非自谦,而是有充分的自知之明。纵观他前几期节目的表现,他不仅谈不上专业,甚至连合格水平都达不到,不善烹饪不说,但凡具备比赛性质的任务,倒数的大都是他。套用他写给4岁女儿王诗龄的信中原话,就是“所有任务完成的很吃力,不够完美。”有一期节目,他因为晚起误机而迟到,不但给节目录制带来麻烦,还连累女儿只能随他住进条件最糟糕的房子。
还有他第一期刚出场时的心态,给人的感觉也是漫不经心,大大咧咧,颇具艺术家派儿的。比如,他理直气壮地对女儿说:“做好一天吃白水煮菜的准备,因为爸爸不会给你做肉的,因为根本不会做。”
李湘担心女儿饿肚子,嘱咐王诗龄说:“妈妈教你好不好,如果你没有东西吃的话,你就到隔壁叔叔那去弄点吃的。”
王岳伦则酷酷地回应道:“反正饿不死。”
持这种心态的他首次操刀给女儿做的面食疙瘩汤色﹑香﹑味俱无,形状看起来也惨不忍睹,王岳伦自知这种食物难以入口,在端着他的“王氏疙瘩汤”去跟大家分享前,特意交代女儿说:“你主要是不要吃这个菜,你去吃那个张亮叔叔做的菜。”
他本意是为女儿好,孰料王诗龄不但坚决反对,而且立刻扑到他怀里嚎啕大哭起来,边哭边委屈地说:“我要吃爸爸的菜!”这一哭,让他惭愧也让他感动,也许,从这一刻起,他让女儿“做好一天吃白水煮菜的准备”的信念开始动摇了。
在接下来的节目中,他发现,他的女儿懂事得让人心疼,对他依恋崇拜得更是无以复加。比如说,他做的饭菜再难吃都是女儿眼中的最好;他在各种任务中表现再笨拙都是女儿心目中“挺厉害,最能干”的那个;跟他在一起笑颜如花,甜美乖巧的女儿一听到村长说要“换爸爸”,立刻伤心得泪水滂沱,边哭边愤怒地指责村长说:“我不要换爸爸!”“我不要村长,把村长装到篮子里面去。”
稚龄女儿对他刻骨的依恋与喜欢,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地力挺自家老爸的方式;对爸爸无条件的信赖与认可让他震撼和不安,让他内疚和惭愧,更催他反省和奋进。所以,他更加细密地呵护女儿,也努力琢磨厨艺,最后一期节目中,为了让女儿“能住上最好的房子,给女儿一段无憾的旅程”,他拼尽全力,如愿以偿地抢到了“4号豪宅”,他给女儿做的“红烧排骨” 和“用红烧排骨的汤煨的大白菜”看起来有模有样,让人垂涎,显然,在节目之外是狠下了番功夫的。
总之,《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让李湘眼中“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王导”变成一个厨艺精进,为能成为“让女儿骄傲的﹑真正走进女儿心灵”的合格爸爸而拼命努力的男人。这种变化的动力之源,在于父女亲密接触中,孩子对他无条件的爱和信赖。
二﹑田亮:从茫然失措到努力成熟
田亮自诩:“我是一个年轻的爸爸。”
他来节目组之前,对自己对女儿Cindy都信心满满,自认为“问题不大,可能有一些不可预见的事”,但因为年轻,因为缺乏对女儿性格的深度了解和把握,Cindy对农村粗陋环境的不适应和抗拒,由此爆发的坚韧而持久的哭闹让他茫然无措,狼狈不堪。他只会简单地说:“行了,行了,你别哭不行吗?你看妹妹……”这种缺乏耐心,缺乏对女儿心情的体察又明显刺伤女儿的应对方式让cindy愈发的委屈和伤心,哭得越发不可收拾。那一刻,他焦躁无助,神情沮丧,甚至“真的有放弃的念头。”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如何搞定她。甚至怀疑自己“我该来这个节目吗?我真的是让她吃苦来了?”
在他情绪跌入谷底,犹豫着要不要放弃时,含着眼泪,一脸委屈地跟着其他小伙伴去执行任务的Cindy情绪突然间大翻转,行为表现也让人侧目。她不但行动敏捷,奔跑如风,去村民家索要食材时口齿也很伶俐,很懂礼貌。尤其是,她力气大,不怕累,不但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热心帮助王诗龄拿食材,一个“最爱哭小萝莉”转眼间就变身为精力充沛,风一样奔跑着的“怪力萝莉”。让观众啧啧称奇,也让田亮有了继续参与节目的信心。
但纵观田亮首期节目的表现,他在跟女儿的交流中基本处于被动,完全被女儿牵引着走,情绪的高低起伏也全由女儿掌控着,他既不懂得如何安抚女儿痛苦的情绪,也缺乏对女儿优质素质的了解,是个很茫然,很没技巧的爸爸。他的表现引来众多网友指责,甚至有人提议田亮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田亮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的:“哭到爸爸心碎一地,却拿你一点法子都没有。”以及“不会表达爱你的方式,又很爱唠叨。”这是很多年轻爸爸的通病,是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父教缺失导致的后果,我这里所说的父教缺失是说田亮平时主要的精力可能放在工作上,疏离于女儿的生活与教育,因为没花心思真正走近女儿,深入全面地了解女儿,对女儿性格的把握及与女儿相处的技巧所知都不多,导致女儿跟他在一起时缺乏安全感,根本不听他的。而一次父女的闲聊中,Cindy那句“爸爸去哪儿不好玩儿,爸爸﹑妈妈去哪儿才好玩儿”也说明Cindy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最为依恋的是妈妈而不是爸爸。这应该是第一期节目中他面对女儿束手无策,茫然无助的深层原因。
当然,随着节目的推进,他跟女儿频繁的近距离接触和交流使得父女间的了解加深,女儿对他的依赖和信任度明显提高,他也摸清了女儿的一些性格,能够得心应手的照顾女儿,包括“作饭和梳头的水平也越来越强大。”他的努力得到女儿的回报,也赢得网友的认可。在最后一期节目中,他深情地对女儿写道:“你一点儿一点儿地长大,也带给了我一步一步地成熟。我会努力成长为很棒的老爸。”
由此可见,正是《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提供的父女亲密接触的机会,让田亮经历了由“茫然失措到努力成熟”的过程,也让他意识到当一个很棒的爸爸不容易,需要努力学习,努力成长。
客观地说,王岳伦和田亮的性格都很好,也有能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但他们上节目之初都是把精力专注于事业的男人,在女儿成长过程中多少有点“父教缺失”,而《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补足了这一课,让他们意识到他们之前未曾意识到的父亲角色在孩子成长的中的重要性,唤醒了他们心头沉睡的父爱,也引起了很多家庭,很多父亲的共鸣。
最后,借助这篇文章我想说,在我国,受“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残酷的生存压力及激烈的职场竞争,很多男性意识不到或者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父教缺失”的情形比较严重。父亲是孩子的启蒙之师,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源泉,是男孩子发展自己的男性特征的“楷模”,也是女孩子了解“男人应该如何对待女人”,从而形成正确的婚恋观的渠道。为了儿女的健康成长,父亲应该认真履行人父职责,抽空多陪孩子,努力做孩子真诚而可信赖的朋友,给孩子当好榜样,用充沛的父爱支撑孩子的成长,引领孩子走向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