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父母妹妹联合家庭心理边界矛盾冲突 |
分类: 夫妻之间 |
2009年10月,我和男友从非洲赶回北京,买了套80平米的房子并举办了婚礼。我只有一个妹妹,但妹妹和男友在南方工作,结婚那天,她人没回来,连电话都没有打一个。
婚礼结束后,我俩返回非洲,直到2010年10月才结束在非洲5年的工作回到北京,享受二人世界。但只过了一个月,妹妹调回北京,入住我家。但她只给北京表哥家的孩子买了东西,却没有给我任何礼物。她说是不跟我见外,我觉得是她心里根本没有我。
在此期间,我老公每天早早起来给她做早餐,晚上到地铁站接她,对她照顾十分周到。2011年元旦,妹妹举办婚礼,我挺着大肚子坐了两个多小时的火车去参加她的婚礼,把事先准备好的瑞士手表作为礼物送给她,还给了礼金。妹妹坦然接受,对当初不参加我婚礼的事没有任何解释。
2011年3月,老公被调到外地工作。家里只剩下我﹑妹妹和老爸。老爸负责照顾我,帮我们做饭。怀孕后我没有工作,每天主要的任务是散步﹑胎教,生活很单调。
我的肚子一天天变大了,但妹妹一下班就躲进房间上网,从未问过我有什么需要,一次也没有陪我去产检。怀孕期间,我没什么收入,妹妹只是间歇的从超市买些东西,很少补贴家里。这些也就罢了,最难以忍受的是她的刻薄言行。比如说,她在网上留言让我去邮局帮她取邮包,我说没事我就过去。她回复:你有神马屁事啊?我提醒她帮老爸干点家务,答曰:在老家都是老爸做,凭什么在你家就得我做?此外,妹妹在我家从不打扫卫生,房间和卫生间等处的家具﹑用品却坏了好几处。我觉得她是不爱惜,反正不是她家的。
我怀着孕,老公不在,她住我的,用我的,没有照顾我,还这样刻薄的对我,我真的很不舒服。告诉父母,父母说她就是这样的性格,让我多包容。就这样磕磕绊绊的过了10个月,宝宝出生了,是个可爱又健康的儿子。妈妈赶来照顾我,妹妹特地请了假到医院陪护,这让我很感动。然而更大的矛盾却又爆发了。
大姨说表弟和弟媳要来北京看病,想住我家,老爸答应了。我很不高兴。因为孩子还没满月,80平的小家里住着我﹑老公﹑爸妈和妹妹,大夏天的真的很不方便。况且,孩子未满月,病人就住进来,也不太好。总之,我极力反对,并明确对大姨家人表示,他们现在来不合适。爸妈却怪我傻,把人都得罪了,将来他们怎么回老家,如何见人?
我很生气,忍不住回敬了一句。谁知,正在喝酒的爸爸把筷子一摔,饭也不吃,收拾东西就要回家,说我是在撵他,让妈妈也跟他一起回去。
我又生气又害怕。老公出来劝了很久,爸爸执意要回。老公被激怒了,因为他父亲去世,母亲常年生病,无法帮我们带孩子。而我爸不顾及女儿的身体和外孙的健康就答应别人来住,在我做月子时这么折腾,实在是让他为难,老公气极之下说了句“爱回不回!”
听了这话,妹妹不干了,怪我老公不该对我爸这么说话。长期积压在我心里的委屈﹑愤懑爆发了。我吼了她,说在我家容不得她插嘴和叫嚣。我抱着宝宝,叫他们全部都滚蛋!我受够了!
爸爸赌气回家后,我打电话,发短信反复解释,劝爸爸回来。爸爸却给妈妈打电话,命令她也回老家。幸好妈妈没有走。最终还是我给爸爸道歉。爸爸带着大姨家一行三人来北京看病,并住进了我家。
月子期间,我的泪水和委屈很多,情绪不好时甚至打过老公。老公说他家人不能照顾我,他很愧疚,我打了他,他的愧疚还少一点。老公被打可以体谅我,养育我20多年的老爸和妹妹却完全不体谅我,经常跟我起摩擦。
孩子越长越大,各种玩具﹑衣物把这个小家塞得满满的。老公的电脑都放在我的梳妆台上,上厕所要排队。加上妹妹经常加班,回来晚,也影响家人休息。
前段时间因为一点小事,我说了妹妹几句,她赌气不吃饭。爸妈很生气,怪我说话方式不对。我回了几句,老爸也不吃了,结果大家都没有吃成。生气的两天里,宝宝很少笑。他现在10个月了,什么都懂。我怕再生出什么事,影响姐妹感情,委婉的劝妹妹租房子住。
妹妹找好了房子。爸爸却不同意。说不就占你一间屋子吗?关门,你睡你的,她睡她的呗!还说他们在哪儿,妹妹就该跟到哪儿,妹妹是奔着他们来的。怪我不够包容。
我始终认为,这是在我家,爸妈住多久都没关系,但是要尊重我,不要替我做主。至于妹妹,她结婚成家了,我没有义务给她提供住所。再说,春节时,一家7口挤在80平的小房子里,那种感觉好吗?
庆幸的是,老公很大度和包容,对爸妈和妹妹都很好,经常劝我理解爸妈,理解妹妹,毕竟血浓于水。
车老师:我觉得爸妈是在用他们的标准限制我,问题是,我现在不只是一个女儿和姐姐,更是一个妻子和母亲。我想有一个平静的小家,希望宝宝在一个和谐健康的环境下成长,但我现在每天都为一些事情感到不愉快甚至气愤,是我太自私和偏激吗?我该怎么办?
【答复】: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按家庭的代际层次和与亲属的关系,一般把家庭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其他家庭等结构模式。茵所向往的是核心家庭,即他们小夫妻带着儿子组成的三口之家;但因为与妹妹和父母同住,她目前的家庭是由父母、已婚的妹妹和她的老公﹑儿子在内的三个家庭组成的联合家庭。
联合家庭的关系微妙复杂,如果茵和妹妹住的是父母家,家庭主要的权力和活动中心是她父母,由父母统筹家用,对两姐妹一视同仁,这个家庭尚能正常运转。但实际情形是:茵的父母和已婚的妹妹都住在茵家,却不认同茵夫妇在这个大家庭中的主人地位,擅自越界,责权不分,才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
我所说的“界”是指心理边界,即自我存在所需要的空间、时间、自我意志、自我责任、个人主权、情感距离、物理距离.既有物理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还有责任的问题,自我的存在就意味着心理边界的存在。边界划定了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沟通上的界线,也显示了个体的独特性。每个人和他人交往时,都会感知自己和他人的边界。亲密如父女﹑姐妹者也需要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对方的边界是什么,把持好自己的边界,尊重对方的边界,建立一种均衡融洽的互动模式。
茵的妹妹的问题在于误把姐姐家当成是父母家,忽略了姐妹平等,付出也是相互的的道理,享受这个家带给自己的便利,却拒绝承担相应的义务;坦然接受姐姐的付出却吝于回报。比如,“住她的,用她的”却不打扫卫生,不爱惜家中物品,姐姐结婚,她连问一声都不肯,懂得给亲戚的孩子买东西,却漠视姐姐的需求.对怀孕的姐姐也缺乏体谅。尤其是那句“在老家都是老爸做,凭什么在你家就得我做”道出她把姐姐的小家和父母的家混为一团的认知误区.没有意识到姐姐并无接纳已婚的她长期居住的义务.因为边界模糊,认识混乱,她才摆出这么一付吃定姐姐的面孔,假如继续以这种姿态住下去,势必会恶化姐妹关系。
茵的父母的问题在于“误把女儿的家当成是自己的家”,忽略女儿﹑女婿在家庭中的主体地位,擅自在女儿家中当家作主,颐指气使。比如说:振振有词地阻止小女儿外出居住;自作主张地带着生病的亲戚来到茵拥挤的小家居住,女儿稍有不满就发火示威,责怪女儿,这都是明显的侵权越界,摆不正身份的做法。
茵比较敏感,有些情绪化,也有些过于依赖父母的照顾,她需要学学老公的包容和自控力。也需要培养独自承担家务和照顾孩子的能力。但她对父母和妹妹的言行感到不愉快甚至气愤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根本不是她太自私和偏激。她需要用温婉的方式,坚定的态度与妹妹和父母互设底线,明晰边界,以便拥有和谐的家庭生活。
首先,对妹妹
坚决说服其外出租房居住,各自为自己的小家庭负责,有事相互照应,这才是姐妹长久的相处之道。假如妹妹执意要留在她的小家,不妨要求妹妹承担部分水电和家用,在经济上明算账。
其次,对父母
在尊重和善待的前提下跟父母划清界限,设法让父母明白,他们住的是你的家,你有权利把不合时宜的客人拒之门外,有权利要求已经结婚的妹妹搬出去居住,希望父母尊重你的家庭主权,不要过分干涉你的家庭生活,以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