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老公要去海口给他的车做保养, 我和儿子想到影视城看《唐山大地震》,三口人热热闹闹向着目的地进发。
老公把我俩放在距离汽车养护中心不远的影视城,说两个小时后来接,驾车走了。我们买了12点的票,又买了些爆米花和饮品,坐在舒适凉爽的放映厅,等待电影开始。
儿子自上高中后,看大片都跟同学结伴,我们娘俩坐在一起看电影,尚属第一次。开演前,我给他介绍了影片背景、导演及主要演员,说得最多的还是这部片子的原著小说《余震》的作者张翎,她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女作家,其代表作《邮购新娘》、《金山》等都是读后余味无穷,让人怅然若失的作品。我执意要看《唐山大地震》,除了对冯小刚导演的水准和徐帆演技的期待外,最主要的还是初读《余震》时内心那种久违的震撼和感动。
之前看过一些报刊评论,说很多人看这部片子都哭得稀里哗啦,我自认神经坚韧,会感动但绝对不会哭。看过之后才发现,自己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坚强,好的影视作品自有让人落泪的魔力,由不得自己的。
第一次落泪是元妮拼命救助被地震埋在废墟下的丈夫,突然,余震又来了,眼看着丈夫被压死,元妮对着天空悲怆地大喊:“老天爷,你王八蛋!!”
短短一句话道尽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在灾害袭来时的无助,再想想此次地震夺去的24万条鲜活的生命,断壁残桓中的无数尸体,以及事隔30多年后汶川地震的惨状,那么多人在瞬间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亲情被硬生生斩断,我的眼泪涔涔地往下掉,擦都擦不及。

第二次落泪是元妮的婆婆和大姑姐费劲千辛万苦找到劫后余生的元妮和断了一只胳膊的方达,想把小方达带到济南养大,元妮含悲忍痛答应,当载着方达和婆婆,姑姐的车渐行渐远时,她那万念俱灰的表情;当婆婆被女儿那句“把方达带走就是要了元妮的命啊”打动,行走的车突然停下,年幼的方达呼叫着向元妮飞奔而来,元妮踉跄着迎上前将他紧拥在怀中,母子俩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和失而复得的泪水,让我想不哭都不行。

在大灾大难面前,人至为牵挂,最难割舍的还是血缘亲情,所以,方登为了妈妈那句关键时刻的“救弟弟”,耿耿于怀32年,在“不是我不记得,而是我忘不掉”的痛苦煎熬中,冰封了对母亲和弟弟的感情,绝决地不找也不问;为了性命攸关时刻,丈夫拿命去爱她,元妮毅然顶住花红柳绿的诱惑,枯守着废墟过日子,倾尽一生血泪去还报。
当我又一次用纸巾擦拭奔涌而出的泪水时,儿子悄悄握了握我的手,说:“妈妈,我想爸爸了,你发短信给他好不好?”
我依言发过去,居然一点都不觉得此举矫情;老公的回复很快过来了,说:“一小时后去接你们,吃大餐!”他还不放心,又打电话来,嘱咐我们在哪儿等。相比于银幕上凄苦无状的人生,至少,此刻,我们三人是相互牵挂,彼此平安的,这让我心神稍定。

第三次落泪是在元妮和女儿方登失散32年后的重逢,元妮又惊又喜又悲又愧,一句“你是从哪冒出来的,怎么不给我个信儿呢?!”道出了其百感交集的心态,而几颗犹带水珠,娇艳欲滴的西红柿连接起32年的时空,元妮抖动着的包饺子的手,跪扑在女儿面前的歉意、欣喜、焦灼与表白,终于消弥了深藏在女儿心头32年的怨怼,解开了她心灵的枷锁,看到她们母女在生离32年后,那么平缓镇静地拉家长,我忍不住再一次泪盈于睫。

当然,最让我揪心和感到震撼的还是元妮那句“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这句话一直在我耳畔回响,让我深思和惶然,房子塌了,可以再建;钱没了,可以再挣;挚爱的亲人没了,才真的是没了,那种阴阳相隔的苦,锥心刺骨的痛,足以让人心碎如渣,生不如死.
生命至贵,亲情无价,偏有那么多人在无天灾及人祸的日子里,在有健康,有家人相守的美好时节,为着鸡毛蒜皮的小事婆媳反目,夫妻成仇,子女和父母怒目相向,这是对短暂人生何等的浪费与糟践啊!究竟要怎样,人们才能学会彼此善待,珍惜亲情,享受生命呢??
电影散了,我红肿着双目走出影视城,远远看到,阳光下,马路边,老公正倚车含笑而立,对着我们翘首以望,我忙牵了儿子的手,疾步迎上前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