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PK一下中美两国的家长会

(2010-06-13 06:57:34)
标签:

美国

家长会

高钢

广秀

教育随笔

育儿

分类: 教子话题

PK一下中美两国的家长会


   高钢: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第一代从业者;1988年至1989年曾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新闻系作访问学者;1994-1995担任美国《新大陆》报主笔记者和美国《中国导报》主笔记者,从事中国新闻背景分析;2003.9-今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院长等职1992年起作为有特殊贡献的专家终生享受中国政府特殊津贴。以上资料摘自百度“高钢”词条)。 

   高钢在美国当记者期间,将9岁的儿子带到美国读小学,接受美国的基础教育。高钢在其所著的《遭遇美国教育》【《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3年第10期】一文中,记录了他在美国参加家长会的情形:
   他的儿子到美国快2年了,到六年级时他才应邀参加了一次家长会,开家长会那天,他沿用在国内参加家长会的习惯,准备了纸笔,准备了一堆问题,打算好好记下老师讲的内容,并给老师留下关心孩子的好印象。
   他准时赶到教室,看到里面又是气球又是彩带,布置得就象过节一样,家长和孩子亲热地坐在一起。

   班主任笑容可掬地说:“今天对在坐的孩子们的家长,可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因为我,不,确切地说是你们的孩子为你们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这些礼物被彩色绸布覆盖着,打开后是一大摞摆放整齐的新书,是老师们在课堂上鼓励孩子们写诗,然后用心地把每个孩子的诗作精选几首印刷而成的诗歌作品集.
家长和孩子边欣赏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作品边吃蛋糕,以示庆祝。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老师宣布家长会结束。

    高钢看到印着儿子名字的作品非常高兴,对家长会就这样结束又有点怅然若失。他有些不甘心地上前问班主任:“我儿子在学校有什么问题吗?”
    班主任说“他要是有什么问题,我早就通知你了,不会等到现在。”
    高钢坚持道:“我们中国有句名言,叫防微杜渐。还有一句叫防患于未然
    班主任从容不迫地说:“让我们用更多的精力去发现孩子们的可爱和他们的潜能吧,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心中充满自信,充满光明,充满欢乐,这样孩子才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才有更大力量去战胜困难。”从美国小学的一次家长会说起

    我是位老师,也是位家长,曾参加过好多次家长会。当我看到美国这则家长会的案例,尤其是看到班主任那番语重心长的话语时,内心的震动是无以复加的,忍不住把它同国内司空见惯的家长会进行对比。

   在我的印象中,很多家长会都是由家长和老师关起门来开的。开会时,家长们在下面正襟危坐,洗耳恭听。老师则站在讲台上围绕成绩和学习大讲特讲;

   成绩好的学生,家长参会后,喜笑颜开,会觉得孩子争气,自己面上有光。对大多数排名靠中间或靠后的学生,家长觉得惭愧,有些脾气暴躁的,回家后还会对孩子大发雷霆。

    所以,家长会,孩子怕,家长怨。某局长向我诉苦说,自己在单位好歹也是个人物,因为儿子不争气,成绩不好,每次家长会都被老师像骂孙子那样骂着,想起家长会心里就打鼓;某小学进行调查,学生最讨厌老师说的十句话中,排在第五位的就是:“明天开家长会!”

   家长会原本是家校沟通的主渠道,是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才召开的,却弄得怨声载道,为什么会这样?把我国的家长会同高钢记录的美国家长会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二者存在的几点不同:

   一  关注成绩还是关注个性;

   教育的终极目标帮助孩子更快乐、更健康、更自信的成长,成绩只不过是督促学生进步的手段。

   在我国,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分数第一,分数唯一”的观念根深蒂固,家长和老师的眼睛全都盯着孩子的成绩做文章,将成绩凌驾于孩子的个性之上。就连召开家长会的时间,都安排在段考或者期考之后,内容当然是围绕成绩和学习展开了。

 

PK一下中美两国的家长会

                            国内常见的家长会流程---图片源自网络

   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使很多有个性,有特长,有灵气的孩子因为学业成绩不佳,而被老师否决,被家长指责,被同伴轻视,使得这些孩子自尊心受挫,个性和特长还没有充分发展便被湮灭。

   “性格即命运”,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良好的个性比什么都重要,自尊自信快乐地度过校园生活比什么都可贵。美国的老师明白这一点,没有把精力放在纠缠孩子的成绩上,而是放在怎样让孩子内心更光明﹑更自信上。

    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什么时候才能明白,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孩子的快乐更重要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将孩子们从分数,从考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呢?

    二  发现问题还是发现亮点

    我们的传统文化,以谦虚为美德,生怕孩子一表扬就骄傲,一骄傲就落后,对孩子总是以发现问题,进行批评为主,即使是品学兼优的孩子,在表扬时,也不忘了用“但是”进行一下敲打。

    在赏识中长大的孩子更自信;在批评和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当然越来越自卑。 联系到家长会,多数家长乐衷于向老师打听的是孩子的不足,老师更愿意向家长反映的是孩子存在的问题。这样双管齐下的后果,孩子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

    美国那位可敬的班主任说:“让我们用更多的精力去发现孩子们的可爱和他们的潜能吧,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心中充满自信,充满光明,充满欢乐……。”

    我们呢,好象用更多的精力去发现孩子的不足,让孩子自卑退缩压抑焦虑!难怪,有那么多的孩子视学校为畏途,视学习为负担,视家长会为厌事呢。

    三  让家长和孩子更亲密还是更有隔阂

    高纲只参加过一次小学的家长会,却觉得无论是自己还是孩子都受益无穷,就他来说,他第一发现了孩子写作方面的天赋,对孩子另眼相看;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没有问题,应该快乐生活的,并懂得怎样去鼓励孩子;对他儿子来说,那本印有他作品的诗集,激发了他对写作的爱好,使他一直保留着浓厚的阅读和写作兴趣。并始终对自己信心十足。

    这种家长会,既密切亲子关系,也给孩子注入积极向上的动力,令人神往。

    而我们的家长会,因为过分关注成绩,过多反映问题,很多家长对孩子大失所望,PK一下中美两国的家长会对孩子横加指责,很多孩子觉得老师关起门来告黑状,和家长一起整自己。从而对家长和老师充满仇视心,加剧了师生矛盾,也导致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对立。可以说是适得其反,吃力而不讨好…….

    从美国的一次家长会,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冲突,西方教育的着眼点在于:“以学生为本”,关注个性,保护自尊,让孩子更快乐;我们的着眼点在于:“成绩至上”,关注考试,关注升学,将孩子沦为知识的容器,成绩的奴仆

   只是,那些只会闷头读书,只会考试,对什么都漠不关心,对自己也没有多少信心的孩子,他以后的人生质量能高吗??

   什么时候,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长会也变得让家长舒心,让孩子高兴,让孩子和家长都心中充满自信,充满光明,充满欢乐呢?从美国小学的一次家长会说起

 

 

 特别推荐:   

 

因娘家人被博士老公暴打

 编辑推荐:

《捂着伤口还在爱》:58个真实爱情婚姻家庭个案的在线解读,点击率近六百万,让女性直接受益的博客文集。
 
内容简介:
《捂着伤口还在爱》:一本释放情感困惑的心理解码!一部完全可以改变女性婚姻关系的博客文集!希望给你一把钥匙,打开你幽闭的心锁!希望给你一把镊子,打开你困惑的心结!希望给你一个话筒,让你一吐衷曲,抑郁的心得以释放!
 
购买《捂着伤口还在爱》请点击进入淘宝网=     卓越网_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