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广秀
广秀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886
  • 关注人气:20,4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融让梨是虚伪还是谦让(ZT)

(2007-03-23 09:21:05)
分类: 友情转帖

    我的《孔融让梨--到底想教给孩子什么》发表之后,引起一些博友的关注和争议.孔融让梨是虚伪还是谦让(ZT)

    特别是博友老马的同学”一孔之见”用丰富的史实来证明,孔融让梨不虚伪,而是在弘扬一种谦让的美德.

    我觉得他的思想犀利,资料翔实,是一篇颇见功底的文章,比我那篇文章精彩,有看头.特转帖在这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讨论一下.

    我个人认为孔融让梨给大家留下较大的思考空间,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会有不同的答案.很难形成共识.

    但是,一孔之见能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出异议,这种态度让我感动且敬重.老马肯不厌其烦地把这么长的文字帖在我的博上,我内心充满感激和不安.

    再次谢谢老马的热心和一孔之见的厚爱.

            孔融让梨是虚伪还是谦让(ZT)

                作者   一孔之见

   《后汉书-本传》称孔融“幼有异才”。又据《融家传》记载,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岁时,每次兄弟们一起食梨,哥哥们都拿大的,他却总是拣小的。家中大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夸赞。十岁那一年,孔融随父亲来到首都洛阳,当时河南尹李膺名声极大,不是当世名人和通家都不获接见。而孔融还是个孩子,却偏要见见李膺,他对李府守门者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请通报。”李膺请他进来后问他道:“高明(称对方的敬词)祖、父与仆有恩旧乎?”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听了无不惊叹他小小年纪如此聪慧,是个“异童”,李膺也称赞他将来“必为伟器。”

    山阳张俭为中常侍(宦官首领)侯览所怨,被迫四处亡命。张俭因与孔融之兄孔褒有旧,逃避到孔家,恰巧孔褒外出,只有十六岁的孔融在家。张俭见他年少,起初不信任他,孔融说:“兄长虽然在外,难道我就不能为你做些什么吗?”于是把张俭藏在了家中。不料事情泄露,孔融与其兄孔褒一同被捕入狱,兄弟二人争死,郡县疑不能决,只好呈请上司处理,结果上面下诏问了孔褒之罪,孔融反倒因而声名显扬了。

   孔融一方面高才倨傲,自以为“当时豪俊皆不能及”(《九州春秋》),另一方面也颇具知人之贤。他宽容好士,有谁当面指出他的缺点,他在背后便要称道这个人的优点;如果了解别人的才能而未加荐举,就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其余哪怕有一毫之善者,也无不受到他的礼遇。正因为如此,他历官期间,“荐达贤士,多所奖进”。……孔融做太中大夫时,每日宾客盈门,他感慨地说:“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祢衡恃才刚傲,疾恶如仇,唯独与同他性格相投的孔融、杨修友善,而孔融也非常赏识祢衡的德才,上书给曹操称道他“淑质贞亮,英才卓荦。……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荐祢衡表》)。

    在孔融心中,所谓孝道也是不足守的,他甚至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这种离经叛道的言论,谁能想到竟然出自他这位孔圣人的子孙之口呢?


   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早年刚刚踏入仕途,他就初露锋芒,纠举贪官,“陈对罪恶,言无阿挠。”董卓操纵朝廷废立时,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结果由虎贲中郎将左迁为议郎。后来在许昌,孔融又常常发议论或写文章攻击嘲讽曹操的一些措施。……对于孔融的一再与自己作梗,曹操是早怀嫉恨的,只因当时北方形势还不稳定,而孔融的名声又太大,不便对他怎样。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着手实施他的统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开始对孔融下手了。他授意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诬告孔融“欲规(谋划)不轨”,又曾与祢衡“跌荡放言”。罪状就是孔融以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言论。这样,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弃市,妻子儿女同时遇害。

    孔融诗歌中较有认识价值的是他的《临终诗》,诗中悲愤地揭露了“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的社会现实,因为他被杀的罪名多半出于郗虑、路粹等人的深文周纳。在封建社会里,一切正直刚傲、不阿权贵的人士大约总免不了蒙冤遭害的不幸命运。“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这声调固然是悲观绝望的,但它毕竟是孔融对黑暗现实发出的最后控诉。

    以上引文摘录自“百度百科【孔融】条目”。摘用这些资料,在于想说明,判断孔融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人生悲剧之缘由,仅凭一则小故事(还是后人加工的)揣度是不全面的。


    常人一般是越大越虚伪越世故,若孔融让梨缘于“极端自我”、“出风头”、“强烈表现欲”,这种从小就讨巧、争宠、虚伪、自我的孩子,怎可能少年时便有胆有识地掩护要犯,成人后更是宽容好士、举贤荐能?而且最终死于反对礼教(中国最虚伪的传统文化)罪名?

    因此,让梨也好,巧见李膺也好,掩护逃犯也好,都说明孔融自小就善于独立思考,敢作敢为,是个富有个性的儿童。博主分析孔融让梨行为的几种“漏洞”,是臆断的,曲解的。


   少年孔融有让的时候,有力争的时候;让的是食物,争的是赴死。他们兄弟“争死”,说明不仅孔融高风亮节,其兄也一样。有让梨的兄弟,才会有“争死”的兄弟,哥俩皆见义勇为,视死如归,其父的家庭教育能言失败么?


    孔融成年后更敢与军阀、权贵争,争的是个性解放,思想自由,这也许是书生意气,也许是恃才傲物,却表明他绝非虚伪之小人。若不是从小就有自己明确的价值观念,敢于坚持自己认定的做人准则,成年后难具备如此人格。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孔融喜结交不屑于虚伪为人的名士,一再公开反对奸雄董卓、曹操(这两位是历史上有名的虚伪家,那是不用细说了),这能视为“性格缺陷”吗?他若一贯的虚伪、圆滑,明哲保身或是结交狐朋狗友,必然不至于掉脑袋了。


   比起确实虚伪的“二十四孝”,让梨故事里的孔融不虚伪,这个故事也不见得虚伪。虚伪的是拿了这故事教育孩子的成人们。可能我们都希望孩子在家里、亲友之间能够礼让,在外面、在公共利益上则未必。世世代代的大人小时都听过这故事,成人后自己既不会也不想“让梨”,却还要不厌其烦地用这故事教育新一代,这才是我们民族国民性的虚伪所在。

   或许博主只是觉得“孔融让梨”故事误人子弟,并非在认真评判历史上的孔融其人。不过,“歪批三国”能编出段好相声,“推敲”“孔融让梨”就形同戏说了,提到道德教育悲哀的高度去认识去阐述,也比较牵强。封建时代流传下来的东西自然有时代烙印,对待历史上的品德教育故事,当然要有批判有继承有发展,但若用今人眼光苛求古人则未免偏执了点。比如,什么“愚公移山”精神,也很虚伪啊,劳动人民不种庄稼乱挖山,不是严重毁坏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吗?太行、王屋不是愚公家的私有财产,偌大一项动土工程经过国人同意了吗?愚公一家子孙还有邻居的童工,都得跟着老头子吃苦头,人权何在呢?为何子子孙孙世世代代要当愚民,多少年不变地遵照老祖宗的愚蠢决策挖山不止呢?对古代寓言、传说、故事,倘若都如此这般解构、推衍,哪个没有“漏洞”?哪个不可笑?哪个不可以被颠覆?


   品德小故事不是道德演讲或宗教布道,一个故事就讲一点做人做事道理,“孔融让梨”讲出小孩子应当懂点“谦让”、“不贪心”道理便行了,至于如何诚实、正直,要不要凭实力竞争,还有许多传统小故事可以相辅相成地进行教育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