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在一次高等教育培训班上,一名重点大学的知名教授给我们这些来自各地的学员讲授师德和学生品德这部分内容,为了吸引大家,教授在讲课过程中不时抛出一些案例让我们讨论分析。
下面是他引述的一个案例:

一所师范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带着本校几十名学生干部外出考察学习,他们集体乘坐一辆公交车,车上的座位有限,车子刚一停好,学生干部们就争先恐后地往车上挤,等带队的领导和老师最后上车时,一个空座位也没有了,他们只好都站着。
有一位50多岁快要退休的老教师,体弱多病,站了一会儿实在支持不住了,想在过道里坐下来喘口气,这时,一位女生大声说:“老师,您别坐这里,会压到我的包的。”那位老教师只好吃力地站着,等到下车时,脚都肿了,他后来痛心疾首地对别人说:“在车上,有我用心教过的,曾经特别喜欢的一些学生,没有想到他们居然如此无情和冷漠,连起码的礼貌都不懂,真让我伤透了心。”
接下来教授鼓励我们学员发言,畅谈一下对这个案例的看法。有的学员义愤填膺地站在讲坛上,又举出几个耳闻目睹的例子,告诉大家说现在的学生就是这样,麻木,自私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有的学员把学生的这种表现归罪于应试教育,说正是那种“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升学”的教育使得学生道德沦丧,不会做人;也有的学员举出正例,说教授的例子只是一个极端案例,所涉及的情形在任何国家都有可能发生,没必要对它大惊小怪,或仅仅据此就对学生的品德全盘否定等等。
轮到教授总结了,他沉稳地站在讲台上,扫视了一下全场,从容不迫地说道:“刚才大家的发言都有各自的道理,因为任何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所以,我没有能力提出一个标准答案让大家参照,我们也没必要强求一致,我只把我在同类情形中的做法说出来跟大家交流一下。
那一次,我也带着几十名本科生去一家工厂参观见习,工厂距离学校很远,学校为我们联系了一辆大的旅游客车,车子还没有停稳,这些大学生就蜂拥着拼命地往上挤,等我最后上车时,发现有几个女生没有坐位,在过道里站着,我站在车厢门口,手握扶手,环视了一下四周,发现没有一个学生有起来让坐给我的意思,司机回头问我要不要立刻出发,我说“不要”,然后,我站到车厢前面,大声地说:“同学们,你们是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有文化高素质的一个群体,可我第一次发现你们竟连上车的起码的礼仪都不懂,第一,不应该争抢,应该排队,因为争抢有可能使一些人受伤;第二,应该懂得女士优先,礼让老人,你们这么年轻,却心安理得地坐着,眼睁睁地看着我这位年迈的老人站着,你们觉得合适吗?现在你们全体下车,重新上一次车,我看你们这次的表现是否与大学生的身份相符,假如还做得不好的话,我们再来第三第四次,直到你们知道怎么做为止。
学生们都很听话地下了车,我也跟下去,静静地看他们的表现,这次,没有人争抢,他们很自觉地排起了长队,而且男生都主动地排在后边,我还注意到上车的女生都从后排坐起,不是拼命地抢前面的好座位。等我最后上到车上时,我发现站着的几位都是男生,其中有班长也有团支书,班长笑容可掬地对我说:“老师,请您到前排就坐,我们已经给您留好座位了。”
我看了一眼,是前排靠窗的很舒服的一个座位。我故意问那几个学生:“到工厂的路很远,你们这样站着行吗?”
团支书说:“我们年轻嘛,没问题。”
这时,一位坐着的男生大声说:‘老师,我们几个已经商量好了,大家轮流坐就不会很辛苦了,您放心吧。”
就这样,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学生前后的表现判若两人,我个人从这件事得出的结论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发现了学生的不良行为,与其抱怨或者进行一些空泛的说教,不如实实在在地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并对他们做的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因为学生是需要教师的规范和引导的。”
教授的话讲完了,教室里一片静默,所有的学员都在深思和回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