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荐】幼儿教育认知误区

(2012-05-07 23:20:21)
标签:

幼儿教育

认知误区

马建强

商务演示

ppt培训

图片

联想

演讲

分类: 家庭教育感悟集
认知误区一:小孩的认知能力不如成年人。
正解:少年儿童,特别是3岁前的婴幼儿,他们的认知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整体性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没有精神营养的继续补充,16岁以后,将会由反夺自然造化而回补自身转变为为自然所消耗,认知能力逐渐减弱,逐渐由立体到面、到线和点的认知。

认知误区二:小孩子什么也不懂,认知事物应该从简单到复杂。
正解:由于少儿处于纯先天状态,认知事物的能力超强,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所以,在他们心里,没有简单和复杂的概念,简单与复杂,只是大人强加给他们的概念,如果我们不把握孩子的这个特点,在教育孩子时按照我们大人的思维来灌输,势必影响甚至伤害孩子的认知能力,有害而无益,不得不慎。
【转荐】幼儿教育认知误区
注:上图是用PPT的图片功能合成,非常方便,推荐!

认知误区三:《德道经》这么深奥难懂,我们大人都读不懂,让这么小的孩子读,太累了。
正解:《德道经》是老子在先天无为的状态下写的。我们的孩子在7岁前处于纯先天状态,特别是3岁前,是处于先天无为的状态,与老子写《德道经》的状态是一致的。因此,他们比起我们成年人来说,更能够理解老子思想的本意,通过反复的诵读,必然与孩子的心灵相应,种下大智慧的种子于幼儿的心灵,只要坚持诵读经典,重视道德品格的培养,这颗种子必将会发芽并成长为道德的栋梁之才,益国益家,成为复兴中华的中坚力量。

认知误区四:读经典就是读书,越多越好。
正解:经典诵读的基本原理,请参阅“德慧智教育开慧启智原理”,通过上善治水的基本原理,诵读经典,培补五德,启迪大脑慧性认知,实现心脑相通慧性大开,慧智双运的目的。不能等同于读书。因此,诵读经典不在于多或少,关键在于要在恭敬的前提下读精。这也是老子教导我们说的“少则得,多则惑”。(注:PPT应用亦是如此,大道至简,少即是多,千万不要“WORD搬家”,把所有的信息都放在PPT中,没有了重点,观众看不清,更记不住、带不走。)

认知误区五:孩子学的东西越多越好,以后越有出息。
正解:我们的孩子,在16岁前(女孩在14岁前),是在从天地间反夺能量补充自身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如果过多的强调后天智识的培育,过分的启用调用孩子的智识系统,由于仁义礼智信五德对应于五脏,智对应于人体的肾脏。由此必将损耗消耗孩子先天的肾气,造成伤害而不觉。这就如让他们干超过负荷的体力劳动一样,对孩子造成透支性伤害。因此,16岁前,我们的孩子要注意别消耗,反而要帮助他们获取能量回补他们稚嫩的身体,德慧智经典诵读就具有这样的作用。

认知误区六:孩子吃好喝好就能健康成长。
正解:我们的人体,也具有阴阳属性,有阳性的肉体血肉五脏等看得见的组织器官,也有阴性的看不见的精神系统。吃好喝好,仅仅解决了肉眼看得见的肉体系统,而精神系统完全被忽略,这是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严重误区。缺少精神能量滋养的结果,将会使我们的孩子脾气暴躁、精神脆弱、性格孤僻、缺仁少慈、失礼少信、对长辈不尊、对晚辈不爱,自私自利滋生等缺失和不足,这一点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广泛的例证,所谓80后就比较典型。"  
精神系统需要精神营养来滋养,等同于肉体系统需要五谷能量来滋养一样。“五德养精神,五谷养形命”(《黄帝内经》)。通过经典诵读,就可以获取大量的精神营养滋养孩子的精神系统,使我们的孩子变得具有爱心,五德圆融,具有传统人文的道德精神。

认知误区七:孩子要全面发展,不能只诵读经典。
正解:这句话运用于7岁以后的孩子是可以的,7岁前的孩子,是处于先天状态,尽量少接收后天智能的教育,避免先天肾气的损耗。应注重于精神营养的获取。主动的获取与被动的吸收,具有天壤之别,因此,主动诵读经典获取这些精神营养,必将有益于孩子的一生。德慧智经典诵读,强调道根德干的培育,有了良好的根和干,后天智识的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也是水到而渠成的必然

认知误区八:英语优越于汉语。
正解:中国的汉字,是具有大智慧的祖先创造的,具有不为现代人所知晓的深刻内涵,同时具有直接作用主理慧性认知的于大脑泥丸区的作用,是开慧启智型文字,是镶嵌着我们祖先智慧的瑰宝。西方的拼音文字,是3000年前的腓尼基人由于注重商业的便利,将他们本有的象形文字演变为表音文字的结果,是丢失了自身民族根文化的一种快餐型文字,并不是什么香饽饽。如今,将英文这一语言工具当作学术性内容来学习和重视,是一种畸形的崇洋媚外。(注:非常认同,汉字是象形文字,是基于图形化的表意文字,对于右脑思维、创意开发有非常好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