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黛玉嫁给北静王----《红楼梦》结局的另一种构想

(2012-12-15 18:55:44)
标签:

情感

分类: 我的散文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或许是《红楼梦》中最催人泪下的一回了,黛玉之死凄美可怜,与宝钗之嫁的热闹形成强烈对比,高鹗无疑是成功的。但是,生活中,往往人求死不得,只有痛苦的生。以下我对《红楼梦》的结局做了另一种构想。

  对于宝玉、黛玉、宝钗的婚事,贾母心中明白。若黛玉嫁给宝玉,王夫人万万是不答应的。元春又有旨意,为了贾家的前途,只能安排宝玉、宝钗结婚。可是,黛玉病重,这病很大程度上是心病。毕竟是自己的亲外甥女,还是赶快为她找一个好婆家。贾母思忖良久,有了合适人选,就是死了爱妾的北静王。黛玉嫁过去,做不了正室。可是考虑到北静王潇洒贤雅,是男子中最不沾污浊气的一个,贾母愈发感到这个安排是正确的。不多日,贾母与黛玉谈了自己的想法。黛玉虽说骨子叛逆,性格是却也是遵从孔孟之道的。婚姻大事,长辈安排。纵有一千个不愿意,又能怎样?这事说办就办。没几日,北静王的花桥就到了。黛玉由仆人扶着,入了花轿,那时报了必死的决心。

   新婚之夜,黛玉已经气息奄奄,虽说北静王气宇不凡,黛玉哪里肯理他?北静王真是君子风范,也不强求。北静王贵为王爷,各色女子见过不少,但还真没见过黛玉这样超凡脱俗的。黛玉病弱,楚楚可怜,想起她的身世,北静王心生怜爱。煎药倒茶,竟不许仆人动手,一概亲历亲为。转眼一年有余,精心调养之下,黛玉身体大有好转。离开贾府时日已久,当年与宝钗、袭、湘云等争风吃醋的事也渐渐忘了。由于北静王的强势,王府之中的丫环仆人,哪个敢对黛玉横眉冷对?黛玉重新体验到了童年时期在家的幸福,没有了悲叹。比起宝玉,北静王更有一番英雄之气,黛玉对他,也由拒斥到习惯到依赖了。北静王虽在官场,但为人正直清廉,做事从容大度,游刃有余。回家来也不与黛玉说起官场之事。既无愤世嫉俗,也无急功近利,一派宁静淡泊之气。这让厌倦官场的黛玉十分佩服。有时不免想起宝玉,但那又想到自己人单力薄,哪里是宝钗的对手?也只能认命。况且宝玉总不让人放心,一则懦弱,二则用情不专,让自己心力憔悴,反不如北静王对自己一心一意。一来二去,也就渐渐接受了北静王。夫妻和好,王府一派祥和。黛玉喜爱花花草草,王府花香鸟鸣,十分幽雅。黛玉心情大好,也不再养菊花,竹子之类清高孤傲植物,倒开始养玫瑰、牡丹之类的,黛玉饱经风霜之后,终于体味到温暖与爱,也十分珍惜。但黛玉终究是个诗人秉性,当年可是葬过花的主,有时不免询问生命的意义之类的。北静王也不是俗物,以孔孟学说开导黛玉,关注世俗人生,不问生死。黛玉听之有理,也不再询问。积极行动起来,把北静王府经营得有情有趣。北静王公务完毕,回到家中,黛玉倩影娇声,动撤抚琴,动撤吟诗。只是已不见当年的愁苦,反多了清明高远的意味。这让终日生活在官场中的北静王感觉十分浪漫清新,到底黛玉不同于那些物质女人,对黛玉更是百般怜爱。只是黛玉病弱,不能孕育一男半女。好在北静王心胸豁达,十分谅解。黛玉性喜读书,但读的多是《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的,这王府里终于没了限制,可以任情读这些禁书。只是读到动情处,不觉泪下。北静王见此,常以英雄、武侠之类的书来诱导黛玉。男人爱文学与女人爱文学终究不同。黛玉在他推荐之下,也不再读言情小说,看看武侠小说,对里面的英雄人物十分佩服。性格中也减少了几分柔弱,多了几分坚强。夫妻琴棋书画,暂且不表。

   话说黛玉嫁后,宝玉也在家人催逼之下,娶了宝钗。婚前就是相熟的人,婚后还是面对一张冷静务实的脸,十分无趣。况宝钗不断催促宝玉求取功名,这让宝玉十分反感。心念黛玉,可是黛玉却嫁给了自己的好朋友北静王。自己也只有祝福的份。宝玉没了知音,感觉自己十分孤独。终于一日做了生平最大反抗,投了寺院做了和尚。

   寺院方丈知是贾府公子到来,也还欢迎,安排宝玉暂且抄写经文。谁知,贾府事发,贾琏一干人等,悉数入狱。贾母凤姐也都病亡。这方丈也胆小怕事起来,生怕宝玉祸及寺院。寺院清规戒律,早课晚课,刚开始,宝玉尚且能忍受,几个月过后,也觉得厌倦起来。前尘往事,到了寺院,也不能超脱,有时不免喝得大醉。醉后大骂朝廷,这让方丈十分不安。方丈意欲发展佛教文化,在各地办讲经堂。毕竟弟子众多,不能全靠国家补贴,也是可以理解。可是为此,方丈不免结交官府人士,宝玉对此十分不满。一日,一重要人物到寺院视察,宝玉见此人污浊,不免留露出轻蔑之气。这人大怒,问方丈,那神色鄙薄的人是谁?知是贾府公子,更多一层轻蔑,质问方丈:“贾府已经被抄,你怎敢容留有罪之人?”方丈当晚找到宝玉,言辞委婉,大致意思是说,本庙很小,香火衰微,请君另择高地。”宝玉听了这逐客令,只得收拾东西,出得门来。

   时值冬日,茫茫大雪,英雄末路。宝玉踌躇良久,不见空空道人来救。没有办法,只得回得家来。家中破壁残垣,仆人都已离散,只有宝钗守着二岁的儿子,艰难度日。见宝玉回来,宝钗欢喜异常。好歹,一家人在一起了。宝玉不敢造次,毕竟,经历了此番人生变故,世态炎凉,人也成熟了不少。他现在可以依靠的人只有宝钗了。谋生问题成为第一要义,精神生活退居其后。什么昔日的吟诗作画,风雅之事,悉数不提。宝钗尽显女强人本色,拿出贴身梯己,开了家当铺,勉强度日。指望宝玉升官发财已经不可能,宝钗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贾桂身上,《三字经》、《弟子规》,决心把儿子调教成适合上层社会规范的人。宝玉在家,成了吃闲饭的。当铺的事一点管不上,家务事也一窍不通,还要指望宝钗伺候。可怜宝钗家里家外。忙得手脚不闲。“兵败思良将,家贫思贤妻。”这时候,宝玉对宝钗只有感恩的份,看着宝钗那一双憔悴不堪的手,鱼尾纹增多的脸,也不免心生爱意。昔日的狐朋狗友,如今作鸟兽散,都不来往。宝玉也想求个职业,但没人帮忙。想来想去。只有开一家私塾,做个教书先生最适合自己。于是写招生广告,几日之后,也招了几个幼童。宝玉十分喜爱儿童的天真,书教的认真,家长放心,自己也很开心。只是挣的钱不是很多,好在宝钗勤俭,日子还过得去。

   一日宝玉课后无聊,到昔日的大观园一游。大观园现在已归国有,破落不堪。没想到在这里竟然遇到游园的林黛玉与北静王。宝黛相见,不免凄然。好在北静王心胸豁达,也不介意。三人把酒言欢。散毕,宝玉见佳人已去,自己穷困潦倒,在墙上题《钗头凤》一首:“

红稣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后黛玉看见这首诗,心中大恸,也作《钗头凤》一首: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黛玉郁郁成疾,肺痨又犯,不久便驾鹤西去。这正是”自古美人如名将,哪准人间见白头。”北静王十分感伤,厚葬了黛玉。

宝玉继续教书,也不再反对儿子科举。他已经认识到,要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没有权力是不行的。只恨自己不会应酬,也不反对宝钗的价值观了。宝钗的生意一日日做大,又开了两家商铺,一天天强势起来,分明像个领导,当年的温柔也渐渐失去了。宝玉深感压抑,人到中年,想起往事,开始创作一部记录贾府兴衰的《石头记》,可谓斟字斟句,呕心沥血,宝钗也不管他。没想到宝玉用功过度,又常常生活在失意的情绪之中,《石头记》未完成,竟早逝了。宝钗当了寡妇,好在儿子贾桂科举有名,为贾府重新赢得了官职。宝钗心中还是爱宝玉的,想自己早年力压群芳,嫁了宝玉,可是,也没过几年好日子。如今,儿子考中了,丈夫没了,心中难过。一日翻看丈夫遗稿,虽然对丈夫的思想不甚理解,但是下决心让《石头记》刊印面世。于是,《石头记》得以自费出版,好在宝钗与儿子都懂得游戏规则,高新聘请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写文章,一时,《石头记》名声大噪,洛阳纸贵,贾宝玉生前怀才不遇,死后竟靠夫人之力,得以诗人铭世。

后北静王、薛宝钗都以高龄善终。这正是:“一场游戏一场梦,醒后还需逐浮名。缘来缘去何须问,生生死死众生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