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2013-05-08 11:06:50)
标签:

期中

考试

教育

语文

试题

分类: 我的日志

宜昌金东方初中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拟题:国政   审题:红梅)

第一部分:汉 字(10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学习需要竞争,但不要有妒。

   ②人生如同一次而不舍的跋涉,充满艰辛和挑战。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丑小鸭的故事差不多妇rú皆知,影响广泛。

   ②他猛然转身,给了我一个义愤填yīng的背影。

3、找出文段中的四个错别字并改正。(2分)

转来的靳维很有气场,与我们班的低调氛围迥乎不同,可以说是来势凶凶,锋芒必露。不到两周,他就挤下了老班长,成了班级的新掌门。他的到来也算给沉闷的班级增添了些许斑澜的色彩,他工作起来那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劲儿,也让同学们叹服。

4、根据语言环境解释“是”的意思:(2分)

①民族生命的进程,亦复如是。

②你不要自以为是,要充分重视对手,有备而战。

5、猜字谜既是一种思维游戏,也是学汉字的一种方法,请你猜猜下面两个字谜。(2分)

   ①树旁复习          ②乘人不备

 

第二部分:阅读(60分)

一、勤学是一种品质(12分)

   【甲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其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太夫人:祖母,这里指欧阳修的母亲。   荻:芦苇杆

【乙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解释两篇文章中“或”的意思。(2分)

因而抄录             以钱币乞之

7、翻译下列句子。(2分)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其书字。

8、请用三个逗号给甲文句子准确断句。(2分)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9、欧阳修学有所成和方仲永沦为庸人都与家长有关,原因刚好相反,欧阳修成功可用甲文中的一个两字短语概括,方仲永失败可用乙文中的一个三字短语概括,请写出来。 (2分) 

10、请再写一个古代勤学的故事,要求有人物和事件,不超过10个字。(2分)

11、积累:欧阳修在《浪淘沙》中有“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的名句,洛城是名流聚集之地,李白也曾写过洛城的笛声,请你写出李白的那两句诗。(2分)

 

二、成长是一种幸福(12分)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①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②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③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④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⑤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知晓学习的人一种额外奖赏。

⑥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

12、作者从三个方面谈了对“成长”的见解,请你用抓中心句的方法,将其概括成一句话,说说在作者眼中“成长”是怎样一回事?(2)

13、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 (2)

14、第②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

15、第④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16、联系第⑤段内容看,画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 (2)

17、积累:古往今来,成长都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花木兰的重要成长在于替父从军,建功立业。请写出《木兰诗》中描写花木兰急切奔赴战场和边塞苦寒生活的诗句。(2分)

 

三、爱国是一种情怀(12分)

祖国炊烟

①炊烟是生命的痕迹,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缕缕炊烟。南沙群岛上、北疆哨所旁、乌苏里江畔的白桦林中、喜马拉雅山的雪峰上,无处不飘荡着祖国的炊烟。祖国炊烟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勾勒出华夏的轮廓,在炊烟的笼罩下,我们慢慢地长大,宁静地生活着。

②小时候,炊烟是母亲对我无声的呼唤。绕过山梁,远远望见那一座座泥屋的烟囱里袅袅的炊烟将村落罩在一片青紫色中,我便催促着田里的父亲快快收工。看见炊烟,便有了歇息的释然,有了炊烟,家就不再遥远。 

③后来我离开了村庄。就像一缕炊烟,从村庄的上空、从父母亲的眼神里飘走了。我还记得,在走出家门时,父亲手指炊烟,对我叮嘱,迷路了就朝着炊烟升起的地方走,这样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那一刻我就记住了炊烟,记住了头顶高远而明净的蓝天,记住了父亲的话语,记住了炊烟的方向,记住了村庄这特有的表征。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力地向前走去,然而不论我走多远,却始终无法像浮萍那样随意漂浮、随意停泊,把所到之处皆作为自己的家园。我还是属于村庄的,我不过是那一缕飘散了的炊烟。   

④炊烟,美丽的炊烟,温馨的炊烟,迷人的炊烟,爱的炊烟,充满生机的炊烟。那一缕缕炊烟,一处处炊烟,在我的脑海里叠成了多少画面,又在我的脑海里上演了多少炊烟的“纪录片”呵!一次教孩子画画,画到房子时,我很自然地在上面安了个烟囱,然后还画了一圈圈的青烟。孩子不解,问我那是什么。我跟她说那是生火做饭时冒出的炊烟。她又问:“为什么妈妈做饭时没有一圈一圈的烟?”我哑然。我知道我的一万句描述都不如亲自带她去看看。我带她到乡下的奶奶家,我告诉年迈的母亲我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炊烟。母亲佝偻着背抱来一捆干柴,填进灶膛点燃了,在锅里加上水,孩子兴奋地站在院子里跳了起来,喊着:“冒烟喽!冒烟喽!”那一刻我的眼睛里涌出了泪水。   

我扳过她的肩膀,告诉她,祖国各地处处都有炊烟,有的袅袅上升,飘缈可感,直抵云霄;有的随风飘散,萦散于树梢,弥漫着熟悉的香味;有的既浓又白,如空中掉下的“白练”。不论是直的、弯的,它们都展示着祖国的身姿;不论是青的、白的,它们都很美很美。长大了,要去寻找,寻找炊烟,炊烟是飘扬在空中的家的旗帜,有炊烟的地方,就有家的所在。

⑥祖国的炊烟源远流长,孕育古今。自燧人氏钻燧取火,华夏民族始得火种后,远古的蓝田人、元谋人、山顶洞人,在熊熊的野火下茹毛饮血,载歌载舞,在袅袅的炊烟下牙牙学语,释放着丰收的喜悦。是炊烟使他们直立行走,手成为劳动的工具,是炊烟给了他们鲜美的食物,健康的体魄。   

⑦时代在变迁,土灶和炊烟快要成为绝迹的候鸟。然而,祖国炊烟是祖国永恒不变的气息,祖国炊烟是祖国深情的喟叹,祖国炊烟袅袅升起了炎黄子孙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它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熏陶了我们不变的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当我们在落寞时、惆怅时、烦恼时,我们会忽然想起,在很远很远的地方,祖国的炊烟充满了悠远而迷人的情意。

18、阅读文章后,你感觉祖国炊烟在作者眼中有着怎样的情意?请从原文词语回答,至少四个。(2分)

19、仿写:“炊烟是飘扬在空中的家的旗帜,有炊烟的地方,就有家的所在”,请从“月亮、星星、太阳、云彩”中选择一个意象仿写,注意修辞和句式,内容合理即可,不必与文章相关。(2分)

20、文章说“时代在变迁,土灶和炊烟快要成为绝迹的候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说?(2分)

21、赏析文章第⑤段中的画线句。(2分)

22、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2分)

23、积累:炊烟很美,山间的雾气何尝没有美感?吴均的《山中杂诗》就描写了自己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请默写这首诗。(2分)

 

四、幽默是一种智慧(12分)

东坡好“戏”

①苏东坡,天纵之才,诗文俱佳。他不仅天资聪颖,学富五车,而且生性豁达,不拘泥于小事小节。朋友之间,常常开个玩笑,耍一下“小聪明”,与朋友“戏”,博得一笑欢心。

②《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一文,文章记叙:才子秦少游(秦观)娶苏轼的妹妹苏小妹为妻,洞房花烛之夜,苏小妹却将夫君拒之门外,要秦少游答出她的三道题方可进门。前两道题少游很快就答上了,最后一道题是对对儿,苏小妹的上联为:“闭门推出窗前月”,要少游对出下联。少游漫步庭院,百思不得其“句”。此时,尚未睡去的苏轼知道自己的小妹在“考”妹夫,便想帮他一下。苏轼来到院中,少游正在倚缸看水,苏轼便就地取了小砖片,投向缸中,“那水为砖片所激,跃出几点,扑在少游身上。水中天光月影,纷纷淆乱。”,少游顿有所悟,援笔写出了下联:“            ”。苏轼一“投”,实在是“游戏之作”,但却以一种“戏耍”的方式,解了秦少游之难。此虽小说家言,但也足以表现出苏轼“戏”的高明。

③生活中的苏轼,也确是如此,常常与朋友相戏,彼此取乐。

④据《东臬杂录》一书记载,苏东坡的好朋友顾子敦很胖,体“肥伟”,外号顾屠。苏东坡因此常常开他的玩笑。一次,苏东坡为顾子敦送行,写了一首诗,其中就有“磨刀向猪羊”的句子,戏顾子敦为“猪羊”。又一次,苏东坡在京为官,一日和他的从官在慈孝寺集会。看到顾子敦趴在桌案上“假寐”,童心大起,挥笔在书案上写了“顾屠肉案”四字,并且喊醒顾子敦,说道:“赶快给我割几片肉。”引得同僚,大笑。但顾子敦不但不以为忤,反而对东坡更加亲近,知东坡好“戏”也。

⑤最出名的,还是他戏谑好朋友佛印的各种传闻。

⑥北宋著名高僧与苏东坡经常把酒对诗,相交甚欢。苏东坡对佛印的才华很佩服,但想不通佛印出身显宦,却为什么进佛门。为此,想方设法让他破戒返俗。一次俩人同游镇江金山寺,晚宴喝酒,苏东坡故意把佛印灌醉,叫琴娘侍寝。第二天一早佛印醒来,看到琴娘睡在旁边。心里一振,知道肯定是东坡的鬼主意,一笑了之。还有一次东坡去拜访佛印,没看见佛印,便大喊:“秃驴何在?”只听佛印的声音从后面传来:“东坡吃草。”二人互相调侃,别有意趣。

⑦王安石做了宰相后,政治上推行变法,学问上他也没有停下。在当时,他引导了一阵“字源学”的研究风潮,并因此编写了一本《字说》。不过他的研究,多有穿凿附会之处。对此,苏东坡深恶痛绝。一天,苏东坡和王安石闲谈,苏东坡忽然问:“为什么‘鸠’字,由‘九’‘鸟’二字组成?”王安石一时语塞。苏东坡就说:“还是我告诉你吧,《诗经》上有‘鸣鸠在桑,其子七兮’,七个小鸟加上父母两个,不就是九个吗?”借此,讽刺王安石字源学研究,妄加穿凿的不经之处。

⑧苏轼,嬉笑之间,让后人识得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东坡形象。

24、结合情境写出秦少游对出的下联可能是什么?(2分)

25、文章说东坡与佛印的对话“别有意趣”,你觉得他们的对话哪里有趣呢?(2分)

26、如果在第⑥和⑦之间加上一个过渡段,你会怎么写?(2分)

27、东坡好“戏”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28、苏东坡反感王安石研究汉字牵强做作,但在学习中确实有些字能“望字生义”,比如“咩”是羊叫的声音,“尘”就是微小的土粒。现在网络也流行一些怪字,比如“囧”,特像一个人的窘态。请你根据字形推测一下“槑 méi”的意思。(2分)

29、积累: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有两句诗本来是写景之笔,但很有哲理,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请你写出这两句诗。(2分)

 

五、思念是一种美好(12分)

老海棠树

①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嘛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⑨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30、本文词语运用有特色,请从AB两处加点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评析。(2)

  (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31、请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奶奶所做的事。(2分)

  春天,奶奶糊纸袋;夏天,奶奶    ;秋天,奶奶扫院子扫大街;冬天,奶奶    

3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中“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中“张望”的内涵。(2)

33、揣摩第⑧段“奶奶。”“奶奶!“奶奶----三个短句标点所蕴含的意味。(2)

34、如果本文必须删除一个自然段,你会删除哪一段?为什么?(2分)

35、积累:《老海棠树》睹物思人,《逢入京使》遇人思乡,岑参远赴边塞偶遇回京使者,遥想起故乡亲人,这时他做了一件什么事了却思亲之愿?请写出这两句诗。(2)

 

第三部分:写作(50分)

题目:发生在(       )的那些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