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四种文言特殊句型
(2011-05-16 22:37:1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辅资料 |
【前言】文言文翻译,将是2011年中考语文的难点,属于有区分度的题。翻译的考点主要在文言词法和文言句法上,文言词法重点考查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文言句法重点考查四种句型,这里采用例析的形式略加介绍。
11.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善:意动用法,以……为善;客:名词活用做状语,像客人那样。)
(2)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去:一词多义,离开;战于桂陵:倒装,于桂陵战,在桂陵交战;大破梁军:省略句,(齐军)大破梁军。)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译作“……是……”
格式一:……也
如
②环滁皆山也。
格式二:……者,……也。
如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译:
格式三:……者也。
如
请再各举一例并翻译。
2、主谓之间不用判断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
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②臣本布衣。
举例并翻译:
3、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①是亦不可以已乎?
②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举例并翻译:
4、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不知木兰是女郎。译:
举例并翻译:
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例析
1、主谓倒装: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译:“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形较多,目前我们值得了解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何”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构成倒装。
例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为“凭借什么” 。
②用“之”字作标志的倒装句。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再如:“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有时,在一些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僵卧孤村不自哀
④、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如: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译为“这”。
⑤、其他倒装句。平时注意归纳。
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
有时,定语后置也用“之”作为标志。
例如:马之千里者——是“千里马”的倒装,定语“千里”后置。
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目前,我们学习的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表对象、地点、时间等)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是“于我有何哉”的倒装,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比较普遍,试多举几例。
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例析
从省略的对象看:1、省主语;2、省谓语;3、省宾语;4、省介词等。
1.主语省略
①(
②(
③(
举例:
2.谓语省略
①一鼓作气,再(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举例:
3.宾语省略:往往可以用“之”代替。
①便要(
②此人一一为(
举例:
4.介词省略
①一厝(
②武陵人(
举例:
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例析
1、用“于”表被动
困于心,衡于虑。
举例:
2、用“为”表被动
山峦为晴雪所洗。
举例:
3、无标志被动句(有被动词)。
帝感其诚。
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