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贴——希区柯克电影《谋杀》

(2013-11-30 00:24:50)

成型之声

《谋杀》Murder

出品:美国

年代:1930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fred Hitchcock

文:丸内

出处:《看电影》2013年第13

 

如果说1929年的《敲诈》,还只是希区柯克的有声电影试水之作,那么到了1930年的《谋杀》,他对于声音的运用便已经算得上得在手了。尽管这些声音运用依然存在着一些实验色彩,但其整体完成度已经比《敲诈》高出很多,更像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影片被拍摄了两遍,1931年,希区柯克还拍了一部以《玛丽》为名的德国的版本,除了演员外,其余几乎和前作完全一样,可见他对这部作品还是颇为满意。

影片的开场便是一声女人的尖叫,这种“先声夺人”的手法在犯罪题材的电影里并不鲜见,它可以比视觉更迅速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让影片的氛围紧张起来。与此同时,在视觉上,希胖还加入了几只惊飞的小鸟来作为点缀。接下来便是一个精彩的平移镜头,被吵醒的众人纷纷打开窗户抱怨,而作为案件的主体事件则一直处于画外,只有不停的敲门声作为事件正在进行的提示,而紧张感也在这种市井化的絮叨中被减缓,甚至于,希区柯克还为这一桥段增添了一些小幽默。这个镜头其实颇具《后窗》的意味,人们探出后窗去窥视他人的人生,却不料惊心动魄的凶案已经在自己面前发生器。但《后窗》所表现的是窥视者因为窥视行为而引火烧身的结果,《谋杀》自然不会在这一点上做过多纠结,在经过一阵喧闹之后,镜头切入“窥视者”之一的一对演员夫妻家中,他们换好衣服,引领着观众进入到案发现场。

案发现场一开始是以静态群像的形式呈现于观众眼前,无论是嫌疑人芭琳小姐,还是闻声赶来的警察,以及各路围观的群众,都姿态僵硬得如同地上的尸体。而在警察前往剧院调查相关人员的时候,又是各色人物的不断走动。在一动一静的对比之中,希区实际上已经将案件的大致信息全部呈现于观众面前,只不过,那个解密的关键还是隐藏于开场的画外空间之中。值得一提的是,《谋杀》或许是希区柯克作品中少有的纯粹推理作品,真凶何人是在影片最后才得以揭晓,只不过,那个探案的“侦探”,在影片进行过程中被巧妙地进行了置换,由警察变成了个人——约翰公爵。

法庭戏是这一置换的转折点,而那场寅的陪审团商议戏,很难不让人想起西德尼——吕美特的《12怒汉》。只不过,《12怒汉》的叙事走向是“一人对抗众人”,一个人说服其他人,判处嫌疑犯无罪。《谋杀》则刚好相反,陪审团中少有的几个坚持“无罪”叛罚的人,均被一一说服,改变了自己的决定,尤其是坚持到最后的约翰爵士,几乎是在众人的“胁迫”之下,委曲求全,最终无奈改为“有罪“。前面已提到,希胖在此片中对于声音的运用已经称得得心应手,在法官宣读审判结果的时候,镜头并未直接展现法庭的场景,而且停留在陪审团的休息室内,画外音是法官冷静的判决,画面则是一位老人打扫休息室,声画对位更加突出了女主角芭琳小姐的绝望。

表现约翰爵士内心纠葛,并让他决定走上侦探之路,借助的依然是声音。在瓦格纳的交响乐烘托下,正在剃须的约翰爵士内心的愧疚与正义感被不断地激发起来,并以内心独白的形式表现出来。据说,这一场景的拍摄方法也十分有趣,其实,所谓的瓦格纳配乐并非真的是从广播中付出,也不是在后期制作的时候被配上去的,而是希区专门请来一支乐队,在拍摄现场演奏出来的,而约翰爵士的画外独白,也是请来配音演员在一旁念。也就是说,约翰爵士的扮演者赫伯特*马歇尔,是处在一种“绝对“的情况条件下进行表演的,此时他所体会到的情绪,应该就是希胖最希望得到的效果。不得不说,这种拍摄手法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江堰市是一种极为大胆且富有创意的做法,而这一段声画组合,可以说比前作《敲诈》中的“刀”更进一步,心理强化作用更为强烈。

影片的声画对位与声画错位的巧妙运用比比皆是,比如为了协助调查,约翰爵士请来了当时的两位目击者,也是芭琳小姐戏院同事的演员夫妻,在片中承担相当一部分搞笑戏份的两人,在收到约翰爵士邀请信时,兴奋地在家折腾了大半天,而这一过程,全是以画外音加道具特写镜头组成的,从镜头中,我们看到被擦油的皮鞋、被熨烫的西装、被缝补的袜子等等细节,而镜头外,则是他们兴奋而又紧张的交谈声。而在探案遇到瓶颈时,约翰爵士焦急的话语则一芭琳小姐的狱中镜头组合在了一起,一个不停转动的风向标,一个不断升高的绞刑架影子,以及芭琳小姐缓慢踱步的身影,都放大了影片紧张的氛围。

当然,希胖不会为影片设置一个悲伤的结局。与《敲诈》的结尾异曲同工,真正的凶犯即使没有在法律上受到制裁,也会从首先层面产生不安。当得知真相已经被约翰爵士等人掌握时,真凶费恩选择了自杀,而身为杂技演员的人,正是将作为道具的绳索,来代替了那个本应用来处死他的绞刑架。

    影片结尾也颇具意味,被拯救的芭琳小姐与约翰爵士拥抱在了一起,这一出英雄救美的故事跌宕而又圆满。然而,镜头慢慢拉远,幕布与观众席出现在镜头之中,原来,刚才的美好仅仅是一场戏,现实之中正义是否能够得到伸张,恐怕会是希区以后的顾虑。

(over)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