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里的超级乖宝宝(谢影)
(2009-03-13 15:06:23)
标签:
幼儿园和家庭儿童表现不一致模范生乖宝宝育儿 |
分类: 谢影:心在成长 |
(以下文章发表在《母子健康》2008年第5期上,经张露编辑的修改定稿。)
本来在家里很闹的一个孩子,到了幼儿园却突然变身“超级乖宝宝”,这是正常现象吗?会不会不引起老师的注意、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没有好处?
故事1:从幼儿园一直乖到家
每天下午孩子从幼儿园回家的时候,老师都会在班级门口简要介绍每个孩子的当日的主要表现。涵涵妈妈总是会听到老师对孩子的夸奖,比如涵涵今天又帮老师把桌椅摆好了,小朋友哭主动去安慰呀,还帮助其他孩子穿衣服。别的家长都羡慕得很,看看涵涵在幼儿园表现多好,自己家的就不会这样让大人省心了。有人向涵涵妈取经,涵涵妈倒是很坦然:因为涵涵是班里最大的孩子,我们在家里就一直有意识地培养她自己做事情的能力,让她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所以在幼儿园也就自然这样了。她都习惯了。我们希望她在班里做出表率。
怎么回事:
像涵涵这样的班里稍大些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自我意识萌发早,由于日常家庭生活的要求和幼儿园的生活自理能力要求几乎一致,这样孩子已经养成了自己穿衣主动助人等独立和有爱心的好习惯。这样的模范不是孩子刻意做出来的,家庭的行为规范和幼儿园的自主已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孩子自然而然地习惯就是要把在家里帮助妈妈干活表现在幼儿园一样。
老师怎样说:
在班级中大的孩子,我们都会有意识地培养她们的模范作用,让能力强的大孩子去辅助小的孩子,这样既有助于孩子自我行为的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在班级中树立榜样。好的示范尤其是来自同龄伙伴的影响,更加有利于推动其他孩子们的生活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模范既让大孩子本身有自信,也让其他能力欠缺的孩子增加竞争意识。大带小还弥补了独生子女家庭中兄弟姐妹的作用。
这样做吧:
如果要做到培养出像涵涵这样家里家外表现一致的孩子,家长需要:
1、
2、
3、
4、从心理发展的角度,从小自主自制的孩子,有更强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对他人的帮助会更
大,对自己的行为更加负责任。因此,家长要从小就关注孩子的做事能力。
故事2:幼儿园的模范回到家就什么都不干了
3岁的冉冉最近一个月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自己吃饭吃得又快又多,午睡也不用老师哄,还学会了自己穿鞋子,是婴班进步最快的小朋友。冉冉妈差点没有戳穿真相,冉冉在家可从来都让我们喂睡觉得有人陪着哄,什么都让妈妈帮助做。如果我们不帮她提裤子,大冬天她尿完尿就在原地站着等着大人提裤子。冉冉在幼儿园真那么好呀?怎么在家就什么都不会了。
怎么回事:
幼儿园的环境是众多孩子在一起的集体,一个老师负责多名孩子,每个孩子都能感知到这和家里是不一样的。爸爸妈妈能替自己做的事情,老师会要求自己来。每个孩子都有荣誉感,她们期待自己的行为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在集体环境的敦促下,要学会适应和满足幼儿园的规定这样她们才能融入这个大环境中。因此,她们在外面会比较自制,符合外部环境的要求以便让老师和同伴喜欢自己。而一旦回到家中,有些孩子就会放松下来,和幼儿园判若两人,因为家里无须有其他人的竞争和旁观,无须有对比,也更没有什么小红花呀的竞争奖励。孩子就依赖家长,因为她表现了一天实在太累了!
老师怎样说:
幼儿园为了鼓励孩子们自食其力,会经常用一些类似小红花的奖励积分,小朋友在激励下,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渴望被鼓励和表扬,会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她们本来已经掌握的技能。我们也注意到很多家长反映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在幼儿园做的这么好,他们经常告诉我们孩子回到家里,好像连饭都不会吃了。其实,这是由于家庭的教养方式方法造成的。如果从孩子一入园,就做到按照幼儿园的作息安排和教学进度包括动作和生活能力的设计进行,家庭成员不心疼不同情孩子的所谓在外面的“委屈”,那么孩子就找不到可以钻的空子去偷懒甚至耍赖。在生活能力的培养上,家长应该相信幼儿园的训练是循序渐进的,不会超越孩子的能力更不会饿着或惩罚某个孩子。
这样做吧:
关于“小小两面派”现象,其实很常见也是孩子在发展与适应时候的正常现象。如果表现得不“过分”,家长不用产生过多担心。但如果想要孩子的心理发展表现内外一致,家长可以这样做:
1、
2、
3、
4、
故事3:突然乖得过分,这正常吗?
牛牛是在家里调皮捣蛋让奶奶看着眼晕的孩子,动辄就发脾气满地打滚,或者一不如意就对妈妈叫嚷。可是,最近幼儿园老师反映牛牛在幼儿园可像个小哥哥了,小朋友摔倒了他主动走过去扶起来;有小朋友抢他的书他也懂事地让给人家,特别乖。牛牛爸爸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这个小霸王儿子还能如此上进?他都奇怪是不是孩子出了什么毛病。
怎么回事:
孩子在幼儿园和家中的表现有时候除了受到教育教养方式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外,还不可避免地与孩子的个性有不可分割的关联。在幼儿园表现乖的孩子,有的天生就是气质温和的有安全感的孩子;有的是属于内向胆怯退缩的孩子,这样在幼儿园的表现就不是“乖”,而是他们的自我保护(这类孩子极为敏感,容易被权威震慑而吓住,这是一种防御式的服从而非自然地接纳);还有一类孩子像牛牛这样,明明在家里外向冲动,但在幼儿园他为了应得老师和同伴的喜欢而不得不压抑真实的个性特点,因为班级秩序要求稳定和有计划的教学,而与众不同的突出个性,会扰乱正常的节奏和进度安排。在这样的观察过程中,孩子的个性会收到环境的制约调整显现情况。
老师怎样说:
幼儿到中班阶段,基本是个性初步完成的时期,因此,我们会根据带班经验,观察孩子们的情况。但乖绝对不是现在幼儿园评价孩子的指标也不是好孩子的标签,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在家里闹得很凶来到幼儿园就好像特别听话,这就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适应能力和顺应情况。有时他们会减少不合理的攻击行为,从这个角度看是集体的积极因素。但是,对于个性退缩社会性不主动的孩子,我们就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勇敢和活跃,鼓励他们表达和交流,减少他们过分乖的负面作用。
这样做吧:
牛牛这样的乖与在家的表现,其实是孩子融入集体中调整自己行为的适应模式。他知道发脾气和耍赖不是幼儿园接受的行为,但他缺乏正确的交往方式,压力过多,所以在家里他就故伎重演。因为,他不需要在家里采用正常的沟通就能达到目的,但在幼儿园他必须学习协商和容忍。鉴于此,家长可以:
1、
2、
3、
4、
专家提示:对于家长和幼儿园来说,“乖”与否不是孩子成长的核心,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听从孩子的内在需要和自然角色展现,而不是从成人的方便管理或有序教学甚至是得到别人的夸奖为代价,去牺牲孩子的真实生活。只要符合孩子的发展特点和正常的阶段进行,家长鼓励孩子的独立和自我服务以及为他人互助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达到行为的家里家外一致,个性心理的家里家外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