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解比耐心更重要(影)

(2007-05-28 19:57:58)
标签:

理解儿童

耐心

尊重

需要

(此文发表在2007年第5期《启蒙》(0-3岁)。)

 

    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可能对自己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千万别发火,我要对他有耐心。”每个年龄段的儿童都有明显的心理发展特点。比如1岁以前,婴儿的感觉、知觉、嗅觉、触觉、味觉、听力、动作等的发展,是他们了解周围环境和事物性质的基础。这个时期的父母可能会更多地鼓励孩子用小手多摸、多感觉,乐于为孩子提供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而孩子一旦学会了走路、奔跑、说话,他们的动作、语言、认知的发展速度每月都能给父母带来惊喜,父母无不感叹小家伙的能力和变化。与此同时,父母的担心也与日俱增:小孩子什么都要动,什么都不让大人帮忙,万一出了危险怎么办?而孩子才全然不理会大人的照顾,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喜欢亲自探索环境,而学习的发生是在自然的状态下发生的,他们能从中体会到快乐。这个时期,孩子由于发展的需要和年龄特点,尚不能控制随意行为,因而往往会做出成人所不希望发生的行为。比如,孩子在外面已经玩儿了大半天,你怎么劝他走他都不动,当你拉他时他可能哇哇大哭;小家伙还会在家里玩儿水,弄得全身湿透、满地是水,他似乎根本听不到你说“别玩儿了”的话;愈是有外人在场时,他可能愈让你下不来台,就是不叫人,就是听不懂你所指的“你不要……”,而且就是要对你说“不”。遇到这样的情形,尤其是当你在单位忙碌了一天回到家里感到身心疲惫时,面对孩子这样不听话的举动,你的火直往上窜,你还怎么能从容、冷静、克制地应对这个小“魔头”?

    通常,你会和其他成人一样,不断地提醒自己“耐心再耐心,冷静再冷静”。而且这样的努力也会在你的自控范围内有一定成效,孩子可能会听从你的安排而放弃当前所做的事情。不过,身为父母的你,有没有觉得有些快要承受不住了,你的脾气眼看就要如山洪爆发势不可挡?儿童可不是任人随意摆布和塑造的,他有自己的心智。当他没有按照成人的要求行事时,成人的耐心必不可少。但是,这并非是最好的方法,成人应该理解儿童的心理、了解他的发展需求。在教育儿童的时候,理解比耐心更为重要。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和亲身体会告诉你的一样:耐心是有一定限度的,而忍耐通常意味着接受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如果这样对待孩子,难免就会有不高兴的情绪左右成人,可能成人能够用尽量平静的语气同孩子讲话,但除了令人反感的命令外,孩子并不能从父母那里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这么要求我”。同时,成人的语气中还会带有威胁成分:这是我最后一次这么警告你,我的忍耐是有限的。比如,扬扬为了从一个小朋友手里抢来他想玩儿的玩具,而对方又不肯给他时,扬扬使劲地把小朋友推倒了,小朋友嚎啕大哭。作为扬扬的家长,你如果在现场,没有理解两个小家伙的矛盾所在,那么你能做的可能也就是说:“扬扬,快把玩具还给姐姐,你再打姐姐,我就不让她和你玩儿了。”但是,假如你能够非常理解扬扬这么做是因为他还只有3岁,他不知道怎么和同伴相处,也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来解决矛盾,他需要时间。那么你就会以积极的态度为扬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可以把两个孩子拥入怀中,对扬扬说你想要玩具的时候,就告诉姐姐你也想和她一起玩儿。打人是不好的,下次用嘴说而不是用手打……

    理解儿童的家长会尊重孩子的选择,满足孩子的需要。而仅有耐心就只能是让孩子满足成人的需要。这样只能增加亲子互动中的矛盾和冲突。因为成人要的是控制与优势,而孩子在成人眼中并没有成为应该受尊重的独立个体。用这样的方式,成人无非下达的是指令,而没有给孩子提供明确的指导,因为孩子不对,你是来原谅他的。成人不让孩子到处乱动,并不是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只是出于部分自身的因素:不想重新收拾,不想太累,想维护自己的家长权威……当小孩子在吃铅笔的时候,如果你了解孩子正处在长牙阶段,你就会用磨牙物轻易地代替铅笔放进她嘴里,而不用说什么“我最后一次警告你,不许再吃笔了”。

    理解孩子,就会接受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理解就会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长时间表发展,鼓励孩子发现、探索、尝试、冒险,并赋予儿童建立自信与自尊,接受儿童的自我中心。并且,使孩子在一个民主、放松的环境中自我接受、自我认同。成人的倾听与应答,会帮助儿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亲子关系则成为成人享受孩子成长的喜悦。当孩子在大人的饭桌前把各种饮料到进一个玻璃杯子时,理解他的父母就不会因为担心孩子把杯子打碎或把饮料洒了而阻止孩子这么倒来倒去,你会欣喜地问孩子:“玻璃杯子里的颜色刚才是什么,现在为什么变了?”“杯子里的饮料有几种呀?味道是什么?”……做到理解儿童的父母,心理也会随着儿童的成长,变得更健康,更享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