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燕博士育儿观点 |
昨天在《父母必读》杂志社讨论某期杂志策划,又讨论到父母尊重孩子的老话题。先引用名人的一段话,纪伯伦《先知》中的孩子篇:
你的孩子,都不是你的孩子,
乃是生命对自己的渴望而孕育的儿女。
他们经你所生,却不是从你所出,
他们虽和你同在,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你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是弓,你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引满,使他们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在射者的手中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上了那静止的弓。
纪伯伦说得真好:孩子是生命对自己的渴望而孕育出的儿女。而我们好像很容易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所有物,孩子很小的时候也容易给父母这个错觉:婴儿时期孩子是多么依赖父母,直到幼儿时期孩子的一切事物也都是听从父母安排的;这种情况到孩子有了自我意识的时候出现了转变,这就是父母都有些头疼的、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当然,父母接受孩子的成长和转变也是需要适应时间的,孩子从对父母的言听计从,到有了自己的想法、对我们说“不”,这虽然是一个很大进步,但经常会给我们带来麻烦:你若不让孩子摸电源插座,他们偏要用细小的手指捅捅插座,看看那个小洞里到底有什么东西……
我常常看到的都是强势的父母和弱势的孩子,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时曾看到一个女儿哭着对妈妈说:“妈妈,再让我玩一会儿吧,求求你了,求求你!”妈妈快速地走着,没有理会。真想对这位妈妈说,如果没有着急的事情,就让孩子多玩一会儿吧;或者告诉孩子今天不行,等下次让她玩得更尽兴,这样才是尊重孩子。还有一个例子,两个妈妈带着孩子一块儿玩,大点儿的孩子玩着玩具,小点儿的孩子想要,大孩子不给,小的哭了;大孩子的妈妈见劝说无效就一把抢过孩子手里的玩具递给小的,小的不哭了,大的哇哇大哭。这也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有时家长还要美其名曰是帮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识。如果孩子没有很好地形成“所有”意识,就不可能建立“分享”意识啊。
父母的这种强势意识还跟我们的文化有关。常在影视作品的古装片里听到这些话:“我的这条命是你给的(或救的),你想什么时候拿走就什么时候拿走!”(这是什么逻辑?)这种逻辑暗示我们,孩子的生命是我们赋予的,(我们绝对不会想拿走,但是,)孩子就是我们的所有物,就要服从于我们,要遵照《弟子规》里说的“父母命,不可违”。
每一位父母都不可避免地、曾经强加给孩子一些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尽量记得孩子并不是我们的所有物,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孩子的童年将是更加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