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有又一批孩子们走上了决定命运的考场。昨天我看到上周的《南方周末》介绍了一个记录片《高三》的拍摄故事,发觉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但是唯有高考无论是教师的态度和学生的感触,依然如我1987年参加高考一样,如出一辙,几乎并未时过境迁。
在我的记忆,高中从第一天开始就为高考而战。当年老师就是要让我们以拼命拼搏的精神苦战。现在回想起来,我不记得自己的16岁的花季年华,倒是那些灰蒙蒙的涩涩的记忆在不堪回首的考试磨难中挥之不去。当时就是觉得如果考不上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格外的自闭也极端自卑。因为我们学校当时是全省重点,我们这个班又是重点班是后来的奥林匹克班的前身,云集了众多尖子生。所以,大家之间的较量是一触即发。现在我也找不到能让自己如当年一样那么发疯发愤苦读的动力了,我也再没有当年那股子拼劲了。以至于我经常想,做事情如果拿出我高考的一半咬牙坚持,没有什么不能战胜。
高考结束了以后,我们高中同学的联系走动并不多。几个好朋友还是从初中开始就再一起的好友,大家都承认高中的友谊,很轻。可笑的是,在班上的时候,就是会有人调皮捣蛋影响我们学习,然后自己回到家里苦熬到凌晨两三点。我自己最得意的事情,就是高中三年,只有三次学习到凌晨一点:一次是停电,我先睡觉,后来父母叫我起来,把时间补回来;一次是体检,占用了时间,加班;还有一次,一摸的成绩不好,我发狠。由于我父母是大学教物理的,非常清楚单位效率的重要性,及时教给我这个关系。因此,本人坚决反对开夜车的学习方式。
虽然在上大学后我仍然回去看望高中的班主任,但是从参加工作后,便不去了。因为,我们每次看他,他都会提及高中的成绩谁好谁差。在老师的眼里,如果不是他当年的严厉,我们的命运就是另外的样子,所以他总是以我们的救世主而自居,当他反复强调“不听老师话的人没有好下场”时,我就想赶紧逃走。尽管我感激老师,可是真的不希望在踏上工作岗位后,还被人当作被拯救的少年。
但是,考试改变的真的是一生的命运。上大学,就是让每个人的天空明亮起来。视野在新的教育中被拓宽了。我的自信,全部源自于大学的锻炼,它恢复了我青春的活力。不仅是我作为普通人的命运被改变,就像张艺谋,他最感激的就是当年高考制度的恢复让他一下子有了新生。是啊,考试给人多了选择人士方向的动轮盘。如我后来再参加研究生考试,终于得以回到从小长大的故乡北京。这便是最大的改变。
其实,现在很多中学真正的淘汰是从中考开始的,如果孩子上了好高中,就几乎为上大学买了保险。而没有高中上的孩子,就只能过早出局。当我们关注高考的吸氧瓶和种种后勤支持时,不要忘记北京17天后的中考。因为,会有一批孩子可能因为年龄原因头脑尚未“开壳”,在学习上不用过而被剥夺了下轮竞争的权利。
我虽然自己在美丽的花季没有美丽的记忆,但是相当于其他手段讲,我认为高考还是比较公平的。在今天我们这个以权利和物质衡量成功的标准下,高考拼的是分数。分数意味平等的竞争。诸如保送都会是要看门路,那么自主招生的透明和纯净便真让人怀疑,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担心,我知道就有著名学者在提醒高考中的真空地段发生不好的事情。
坚持住,这样的努力精神会让人终身难忘。
谢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