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天津人用乡音义演话剧《今晚报》休闲版

(2015-07-30 20:27:19)
标签:

郭文杰

一默

老天津人用乡音义演话

休闲

分类: 新闻报道
2015 年 7 月 30 日 星期 

老天津人用乡音义演话剧

马成 何美嘉

 

http://epaper.jwb.com.cn/jwb/res/1/1/2015-07/30/19/res01_attpic_brief.jpg
话剧《这年过的……》剧照一

 

 

http://epaper.jwb.com.cn/jwb/res/1/1/2015-07/30/19/res04_attpic_brief.jpg
剧照二

 

 

http://epaper.jwb.com.cn/jwb/res/1/1/2015-07/30/19/res07_attpic_brief.jpg
剧照三

 

 

http://epaper.jwb.com.cn/jwb/res/1/1/2015-07/30/19/res10_attpic_brief.jpg
全体演职人员合影。本文图片均由郭文杰提供

 

退休干部、幼儿园园长、普通职工……一群平均年龄在七十岁以上、毫无表演经验的老天津人,仅用一个月的时间攒了一台话剧——《这年过的……》,全天津话对白及投入的表演,活灵活现地展现出老天津卫的民俗和生活场景。这些非职业演员,在排练、表演话剧中体会到了老有所为的乐趣。

台词全是天津话

说起话剧《这年过的……》从无到有的过程,编剧及导演郭文杰非常兴奋:“创作这部话剧的初衷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是想让观众了解在抗日战争那段艰苦岁月中,咱老天津卫的百姓是如何度过的,故事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延续至除夕,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不少天津的年俗及民俗。其次,整部剧的对白全都采用天津话,是为了更好地将我们的乡音传承下去。”

郭文杰身为颇有名气的津派作家,做编导虽然不是头一次,但与这样大年龄的非职业演员合作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全靠缘分,我和大家是在去年天津市档案馆启动的‘天津方言语音建档工程’中相识的,当时,我和民俗学者张显明同为专家组成员,其他人大部分是发言人,因为对家乡话的热爱,我们经常聚会聊天,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后来,有人提议,为了更好地普及、保护天津方言,整合现有资源,大伙儿一起干点儿有意义的事,于是大家一拍即合,并委托我担任编剧和导演,我也很高兴地答应了”。

因为郭文杰一直从事天津话研究,所以编写这部津腔津调的话剧可谓胸有成竹,并很快地完成了创作:“天津话有其特定的语境,同样一个词,语气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变了。很多老天津话的存在也有着特定的历史意义,见证时代变迁,就好比剧中有句台词‘撑肥疯了’,就是‘吃饱了撑的’之意,那个时代对吃饱的渴求十分迫切,这句话不难理解,而在衣食无忧的当下,‘撑肥疯了’就很少见了。台词中还有一处‘我别不告诉你’,按天津话中吃字的习惯应说成‘我别不告儿你’,听上去更顺畅。”

“老棒槌”欲成“老戏骨”

从组建剧团,到正式登台演出,总共不足一个月。“今年7月初郭导带我们集体到蓟县农家院进行封闭训练,出发前我还没搞清楚去干什么,到那接过剧本时才知道此行的真正目的。”演员之一的姚建华告诉笔者,她以前很少参加其他团体活动,但参与了这次不同寻常的演出体验后,仿佛开启了新的人生。封闭训练的那几天,他们每天早晨起来就对着大山“喊”台词,见面不唠家常,只谈角色、只聊戏。

虽然是刚组建的队伍,但他们却是名副其实的高龄剧团,演员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其中年龄最大的刘钟鑫已是90岁高龄。刘老在接受采访时思维敏捷,行动利落,完全让人猜不到他实际的年纪。“我和82岁的张显明作为亲历者,在大幕拉开前为观众讲述了曾经的生活经历,为整出戏埋下伏笔”。

剧情中共有十三个主要角色,郭文杰考虑到演员们的年龄和舞台经验,在编排剧本时,台词量设计得较为平均,并没有绝对的主配角之分,但这对于第一次上台演话剧的老人们来说仍是不小的挑战。姚建华在排练之初为了更好地进入角色没少费脑筋,“我扮演的甲长夫人,性格善良直爽,而我天生一副笑模样,始终不能进入角色。后来我就反复琢磨在哪个情节中该有怎样的情绪,在剧本上自己的台词旁用红笔标注相应的表情,这样一来慢慢找到了感觉”。在剧中扮演甲长的宋玉文,演起戏来也是格外用心,“一开始背熟台词后,我跟别人对戏时就快说,似乎说完就完成任务了,也没什么动作和表情,但郭导一句句为我演示,帮我很快入戏。”最后正式演出时,老宋在表演一段甲长向众人吐露真情的戏时还落了泪,并扇了自己一耳光,顺势蹲在地上。如此真情实感,让在台下观看的小孙女信以为真,演出结束后,关心地问:“爷爷,您生气了?我替您打那个坏人。”

虽然,从排练到演出,没有一个人打过退堂鼓,但一群演艺上的“老棒槌”在很短的时间里攒出一台戏,并非易事。被演员们称为“郭大胆儿”的郭文杰,却真的带领大家把这件事办成了,“从大家一拿剧本就开始认真苦练的时候起,我就觉得这件事 ‘能成’,而且大家越演越有感觉,提高的空间还很大。有朝一日,‘老棒槌’会变成‘老戏骨’的”。

服装、道具、经费全靠自筹

剧团的这股子热情也感染到不少身边的人想为他们做些事情。演员们穿着的服装、台上的道具很多都是从收藏家朋友那借来的货真价实的老物件。刘钟鑫说,“我穿的那件蓝布大褂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我当学徒时穿的衣服,很有历史意义。”

扮演媒婆的张新一出场就让观众连连鼓掌,这都得益于她细致入微的“形象设计”。“根据剧本和大伙的集思广益,我琢磨媒婆的服饰应该是比较艳丽的,受一些影视作品启发,我又给自己找来发簪和大红花戴在鬓间,脸上再点颗黑痣,让观众一眼就知道我演的是媒婆。”

演员们在演技上虽然业余,但态度却是无可替代的认真。排练没有经费,他们就自己往里搭钱,自掏腰包置办道具,自己花钱订餐。身为幼儿园园长的姚建华利用课余时间腾出一间大教室供剧团排练,还经常无偿为大家准备水果和矿泉水。

想要站上更大的舞台

话剧《这年过的……》前不久在南开文化宫进行了首场义务公演。67岁的胡椿年回忆道:“那天有很多朋友在看了我们的话剧后,表示感触很深,心情特别激动,散场后久久不肯离去。”张新拿出手机向笔者展示朋友们在微信上的留言:“他们说,‘看到耄耋老者在卖力演出,非常感动,也点燃了我对生活的热情。’还有很多没能到场的亲朋好友,纷纷打电话问我下一场什么时候演,到时要带上全家老小一起过来看。”

郭文杰表示,剧团不搞商演、不求名利,整台演出除了推广、传承天津话外,还想让人们看到退休后的老年人同样可以做很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老而不废,老有所为”是他们的主旨。他们希望得到社会上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渴望站在更大的舞台展现天津方言的独特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