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帽筒

(2014-08-14 22:19:37)
标签:

郭文杰

今晚报

老事儿

民俗

帽筒

分类: 津味小文

说帽筒

  • 发布日期: 2014-08-14 00:00
  • 作者:一默

在过去很多人家摆着帽筒,却没见上面放帽子,这是为嘛?时过境迁喽。帽筒这东西是清晚期时兴的物件,那时在条案上放一对帽筒,下朝的爷们儿,把顶戴花翎放在帽筒上面,既美观又显示身份,一个放凉帽,一个放暖帽。大清国倒了,帽筒没倒,不但没倒反而从官家传到寻常百姓人家,后来竟成了闺女出门子的陪嫁必备品。上面的图案也由严肃的山水人物,演变成红色的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

赵娘家有一对帽筒是传下来的。有一年,家里刷浆倒腾东西,周婶看着喜欢,赵娘就把这只帽筒放到了周婶家。有一天门口有人吆喝“有老瓷器、老玉器的卖钱”的,这时赵娘和周婶正在院里说闲话,周婶对赵娘说:“我把这个收老瓷器的喊来,叫他看看咱这个帽筒值多钱。”赵娘还没弄明白,周婶就把这位“喝杂银”的喊了过来。

这位四十多岁的老江湖,眼睛并不急着看东西,而是打量眼前这两位女人,然后才伸手从地上拿起了帽筒,从上到下看了一遍,又仔细看了一下款,然后把帽筒放在地上,摇了摇头说:“这东西不值钱!还一个呢?”赵娘抢着说:“摔了!”那人又把头摇了摇:“那就更不值钱了。”周婶:“你就说多钱吧?”那人伸出五个手指,顿了一下,说:“五块。”周婶抱着帽筒就进了屋。老江湖连忙说:“再谈谈价!”赵娘把那人推出了大门。

后来赵娘和周婶说:“这东西五块钱,也没少给。”周婶没说话,从枕头底下拿出一张十块钱,塞给赵娘,说就当买下这帽筒,那时赵娘生活困难,就收下了这钱。

原来周婶娘家是干这行的,她懂局。直到拆迁搬家前,周婶才把这帽筒送回给赵娘,对赵娘说:“留个念想,这帽筒市面价值已经过万了。”赵娘拿着帽筒的手抖了一下,差点摔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垫巴和找补
后一篇:雨后的一棵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