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例老理儿
(2014-02-22 20:56:37)
标签:
今晚报民俗天津话老例老理儿文化 |
分类: 杂文杂谈 |
老例老理儿
发布日期: 2014-02-22 00:00【星期文库】
作者:郭文杰
过去出门子的新媳妇在回门前,总会有这么一个人,一般是婆家这边的过来人,会悄悄在新媳妇耳边说,回娘家吃完午饭,早点回来,不能看娘家灯,要不瞎婆婆眼。新媳妇满心委屈,也不敢反驳,回到娘家,分别几天的娘俩,有说不完的话,娘家妈还是积极地让闺女早点回家,怕瞎婆婆眼。这就是老例。
有人听了就觉得可笑,回娘家和去别处有什么不一样?这和婆婆眼有什么关系?
在过去,女孩十五六岁,就可以合法嫁人,所谓女子二七天癸至,就是说女孩十四岁,就具备生育能力了。一个连家门都没出过的女孩,结了婚就到了一个新家里,开始全新的生活,接触的都是全新的人,全新的事儿,好不容易盼到回娘家,见到娘家人谁不想多呆会儿,这边的娘也是盼着闺女回家,也有说不完的话,试想要是没有个什么方法约束,哪有回婆家的心思!可是不回去,就会影响新家的团结,要是女孩觉得娘家是避风港,就不会塌下心来在新家过日子,那样的话对谁也不好,于是用这种似乎荒诞方法来约束。
这个老例设计是用心的:选择婆婆这个和新媳妇关系最敏感的人物,对人们的道德习惯触动比较大的,假如瞎眼的不是婆婆,是娘家妈,那时娘家妈会怕吗?不会!娘家妈一定会宁愿瞎眼也让闺女晚走。
小男孩吃饭要是剩碗底子,掉桌子上饭粒。家长就会说,别剩饭,剩饭娶麻脸媳妇。孩子虽然还不知道娶媳妇是怎么回事,但见过麻子,那时还有天花,出过天花的人都会有一张麻脸。孩子一想要是娶这样的媳妇不就要了命吗!现在听起来当笑话,那时这样做就有效果,时间长了,不浪费粮食就成习惯了。等他长大了,他也知道这只是一个善意的玩笑,可他还会把这样的话说给自己的孩子,这样有趣而又行之有效的老例,也无伤大雅。
如果看见孩子剩饭,站在一边给孩子讲“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是那时父母没这样的文化,再者孩子也听不懂。老例就是用通俗的甚至庸俗的方法,逼着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维护好社会秩序。
在那时的宣传和日常教育里,粮食是头等重要的东西,老人会给孩子讲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小孩,从小就浪费粮食,剩碗底子、掉饭粒、倒粮食,结果没活多大就死了,他心里不服,就去找到阎王,问为什么我这么小就让我死了?阎王把他带到一个仓库,指给他看,说这些粮食原本是给他一生吃的,因为糟践完了,所以就没命了。小孩一听就哭了,可他再也回不来,和妈妈爸爸一起生活了。
这样的教育内容看似不“健康”,可结果是有益健康的,我知道现在有的孩子每顿饭都要剩碗底子,家长的想法,就是想要他多吃,认为多吃是挣的,糟蹋点粮食也无所谓。粮食可以花钱买的。其实孩子的心一旦被损坏了,很难重新修复。有很多时候教育要从教育结果来选择教育手段,有些看上去庸俗的方法所起到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要知道如果教育结果不和行为者挂钩,多好的说教也显得无力——说我们一年浪费粮食,够多少人吃一年的,谁理你呀!不是照样浪费吗?这和他无关,不如麻媳妇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