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排新媳妇
(2014-02-21 19:30:22)
标签:
今晚报民俗一默结婚文化 |
分类: 杂文杂谈 |
排排新媳妇
在老天津卫的生活里,娶媳妇是大事,新娘子进门,婆家人和新娘子互相不了解,即便是夫妻以前也不认识,一方是来到一个新家,一方是添一个新人,喜事是喜事,也是一件难事,大家怎么相处?是个问题。
过去殷实之家,都有一个院子,老人住在上房。新人特殊优待,都会让新婚夫妻和老两口住在一起,这叫住连房。那时的房子,一般是一明两暗,或一明四暗,总之是住在一个套房里,想想这是多么别扭的事,特别是新人这边,要是就一处房子、一个儿子也就没办法了,往往有几个儿子,也会选择新人和父母住连房这种方式,这不是成心找别扭吗?没错,这叫排排新媳妇。
所谓排新媳妇,也叫立规矩。新媳妇进门头几天,婆婆要把这个家的生活习惯,哪些要干,哪些不能干,都直接或变着法地传给新媳妇,样样种种一点也不能含糊,这是为了建立这家的门风必要的灌输,这也是若干年前,她婆婆传授给她的,她也是由媳妇熬到婆婆。
两个新人生活在公婆的鼻子下面,在生活上哪敢有出格的大动静?那个时候,一个年轻人,特别是新媳妇,就怕让人家说没家教,这是最给家大人丢脸的事,所以要处处谨慎,生怕让婆家人挑眼。每天晚上,儿子不能吃完饭就往媳妇屋里钻,要先和娘闲聊,没话也要陪着坐着,直熬到娘放话,让他回屋睡觉,他才好像没和娘呆够似的,勉强回自己屋,轻轻插上门,过两个人的生活。
听这意思小两口还不别扭死,其实不然,这里有奥妙。规矩就是在这磨合中建立的,这样不就让小两口生分了?不会,不但没生分反而亲切了。原来儿子从外面回来时,早就买了好吃的东西,趁着回屋脱衣服的机会,就塞给了媳妇。早年间天津东门里有一家卖栗子的,老郑记糖炒栗子,很出名,后来推出一个新品种,就是把栗子剥好皮,卖栗子仁,专门有人买这种栗子,多数是给媳妇买的,吃时就不会有剥皮的响动了。瞧!这样不但没把一对新人掰生,反而增进了感情,这是已故学者李世瑜家的真事。想来那边新郎和娘说着闲话,这边新娘子自己享受好吃的美食,心里也会因为甜蜜冲淡怨恨。
身为男孩儿,关于婚姻的启蒙是很早的,教育未来如何面对父母和媳妇关系的儿歌,熟悉的就有很多,譬如:“大公鸡尾巴儿长,娶了媳妇忘了娘……”
谁也不能和老娘过一辈子,老话也是这么说的,那能怎么办呢?所以才有排媳妇,以这样冷冷而又具体的告诫,提醒儿子不要“娶了媳妇忘了娘”。
清代文人写过这么一副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尔等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
这副对联上联是给婆婆的,下联是写给儿子的。由此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家庭和睦,就是一件需要细心处理,而且有几分技巧的工作,好儿子要两头瞒,就是在这排媳妇的时候练就的,说来像是排媳妇,主角却是儿子,受过夹板气的儿子都知道,结了婚,先受排的是儿子,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建立新的家庭规矩,自己改变一点,又有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