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天津人喝茶的讲究
郭文杰
发布日期:
2013-11-21 《今晚报》
喝茶对于天津人来说不是一件有无两可的事,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虽不敢说讲究,但也不简单。
俗话说:“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在那物质贫乏的时代,在老天津卫普通人的生活里,喝茶算是嗜好。大体上那时喝茶分成几种——日常、待客、年节,一般百姓人家喝的多是茉莉香片,至于喝绿茶、红茶大多是讲究人,或移居在津的南方人。
早年间天津人喝茉莉花茶是有多种原因的,一是香味“浓”、二是口味重、三是易储藏。先说这香,天津的植物基本是杨柳榆槐,像茉莉花这样的花就不可能在这块地成活,茉莉花的馥郁香气是常人无法抵御的,先闻香气,喝到口里唇齿间满是香,那美法可想而知。试想想当初天津卫这个集海运漕运为一体的码头城市,接来送往的过客很多,送上一碗香茶,算是一种尚好的待客之道了。
都说天津人喝茶口味重,当然要口味重一些,天津是嘛地界?是吃大鱼大肉的地界,动不动就是八大碗、四扒,加上菜再咸点,如果吃完饭弄一杯西湖龙井,喝到嘴里不当口,灌一肚子水,喝不出来味。所以一定要重口味的茉莉花茶才行,口味重还可以消食去油。
茉莉花茶易储藏,就是能放。天津卫人好客,即使平时自己不喝茶的人,家里也会有一点存项。不太讲究的人,茶叶放一年半载是常事。平时茶叶放在大肚茶叶罐里,用时抓一小撮,人们觉得茶叶放太多了就太酽,大多数人喝不惯。一小撮足够,开水一沏,愣没走味。
一般居家过日子,喝茶用筒子瓷壶,上面有两个铜提梁。相声《卖五器》里说的茶壶梁,就是这个东西。壶的周围有彩画,有侍女,也有花鸟,也分粗瓷、细瓷,我家就是粗瓷的平时用,细瓷过年才拿出来。过年时天气冷,所以用时都要配上茶壶套,壶套是用荚子做骨,外面包的是缎子,再女红刺绣,里面是用棉花填充,壶嘴露出一点,盖是两层,一层是红棉布软盖,可以贴着壶塞紧,上面再套上外盖,外盖是硬的,盖上严丝合缝把壶包得严严实实。倒水时要提出壶来,用里盖垫着,省得烫手。就这样一套,一天水都不凉。
喝茶水用茶碗,也叫茶沤儿。最多倒上七分满,双手递给客人或长辈。一般家庭里不会用清朝官员端杯送客的盖碗,百姓人家用不起。后来也有用玻璃杯,要是一个人喝也有用大一点的玻璃杯直接沏的。小时候爱看沏完后,茶叶棍儿在水里上下起伏的样子,那时的茶叶,不都是叶子,还有很多小树枝。据说如果有茶叶棍儿立着说明家里要来亲戚。我家会盼着有想不到的亲戚来,有时看这个还挺准的。
这是在家喝茶,要是在外面工作时喝茶就没这么讲究了,一般用一个大茶缸子,捏上一点茶叶喝一天。讲究点的会买一两高末,所谓高末就是好茶叶渣子,味好,出味快,就乎口急的人,茶一沏上,哗的一下茶叶末从底下翻了上来,天女散花一般。喝时也有学问,要边吹边喝,还要把喝到嘴里的茶叶啐回到水里,因为茶叶碎都漂在上面,喝者和旁观者都是享受。
上面说的是以前天津卫喝茶,那时喝茶解渴还是主要需求。现在不同了,现如今喝茶越来越讲究了,从茶到茶具,都从南方的茶乡搬来了,而且还再增加新的花样。
慢慢的,我也爱喝功夫茶了,这倒不是说我懂茶,是因为我发现喝茶时可以和三五知己闲谈,论茶是假养心是真。于是喝茶成了一种状态,一种境界。茶没喝出好坏,心却被滋润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