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抖闷葫芦
-
发布日期:
2013-01-31《今晚报》(有删节)
-
作者:郭文杰
以前,男孩子们在迎接过年时有一个重要游戏,就是抖闷葫芦。闷葫芦主要分两种,单轴和双轴,半大的男孩子,抖的是单轴的,双轴是给女孩和小孩抖的。他的学名叫“空竹”,也有其他地域性比较强的名字,“嗡子”、“胡敲”,至于上海人管它叫“哑铃”,就显得没有想象力了。
小时过年,买一个闷葫芦,基本是必须的,我妈喜欢听抖闷葫芦的声音,一般先不用新的闷葫芦。用去年那个老的,老闷葫芦要用猪鳔灌一次,所谓灌是把猪鳔用小铁罐熬好,慢慢顺着闷葫芦大口灌进去,慢慢转一圈,再把剩下的鳔倒出来。这个动作要稳、鳔要匀,还不能太厚,要不抖起来会打嘟噜!猪鳔不是最好的,后来用一种叫水胶的,橘黄色的小颗粒,它的效果会好一些,但不管怎么说,灌完鳔的感觉就不行了。但作为热身用还是没问题的,特别是用于“扔高”太合适。
那时抖的闷葫芦都是木头和竹子做成的,拍摔。它的大小是用“响”来计算,数除去大口以外,的小口数,大多玩的都是十响和十二响,小的也不便宜,抖着不响,我们很少选,选闷葫芦要用嘴堵着闷葫芦的大口吹气,不泄气的没有,只要泄气小一点就好。所谓响就是在圆轮上的窄口里面,在窄口的一侧,有一个半圆的竹子贴在里面,形成一个哨,当转速高的时候就会发出声响。在我小的时候,买的多是“刘海”牌,商标是火印烫在圆盘正面的一个不太清晰的图案,有时烫的清晰的可以看清,是刘海站在一个蟾蜍上,手里摇着一串铜钱。在圆牌中间贴着一个红纸条,上面写着响数。抖起来看上去是一个红色的圆轮,好看极了。
抖法分正扣和反扣两种,正扣是在轴上逆时针绕扣,这种抖法是常用抖法,当闷葫芦达到一定转数,就可以上一扣,开始用力灌,一会儿的功夫就会发出悦耳的“嗡!嗡!”的响动。这响动让人心悦,听得人心里美。也就在这时因为闷葫芦的速度加快,声音越来越响,一个危险就要到来,就是“嗤了”,“嗤了”就是线被缠在一起,或着嘣断,造成这样的后果是因为,“灌”的速度和闷葫芦转速不匹配。所以在灌到兴头上要急下扣,如果愿意可以来一个,“鸡上架”、“冰猴”、“织渔网”等花样,最过瘾的就是“扔高”,“扔高”就是两膀一用力,把闷葫芦借着弹劲扔到半空中,然后稳稳地接住,一旦没接住后果很悲惨,有时会把闷葫芦摔粉身碎骨,所以玩这样花活一定用上了鳔的旧闷葫芦。反扣抖法主要是为了玩“弹棉花”。
抖闷葫芦一定在进了腊月,越是冻得伸不出手时,闷葫芦声就在胡同想起,老人们看见拿着闷葫芦往外跑的孩子,就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孩子说,“又一年了,小闷葫芦抖起。”这话里有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他们希望来年的日子也像这闷葫芦一样抖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