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传统口味
文/一默

一提拉面,人们就会想起兰州。一说豆汁,人们就会想起北京。要说起煎饼果子,那一定是咱们天津。前些时候和八十八岁的老学者李世喻,说起天津卫煎饼果子,他还是满脸兴奋地讲起他小时候吃的煎饼果子,那时的煎饼果子是纯绿豆去皮加干虾皮加香料上水磨磨出来的。说道此处老人家两眼冒光,眼前就好像有一套香气四溢的煎饼果子。有人说在人的回忆中有一大部分是和吃有关的,我相信这一说法。
让李老先生向往的煎饼果子还有吗?煎饼果子还有可那味没了。为嘛没了呢?用料不一样了,水磨纯绿豆有几个缺点,吃火,因为豆原浆粘度小成个要大火。用火大用时长就是费钱。绿豆贵,好的绿豆要比白面、玉米面、小米面贵几倍。最后还是落在钱上。那现在天津煎饼果子里还有绿豆嘛?北京的没有,天津大多数或多或少还是加绿豆面的,一般的做法是买最差的绿豆然后磨成面和白面、玉米面掺在一起,调得很稀如果不加鸡蛋就翻不过来个。这样做不仅省事还省钱,于是街边小摊效访之,慢慢那种让李老回忆的煎饼果子就蜕化成现在的样子。你说坏吗?那道不一定,没看见天天有这么多人吃它吗。这也许是无奈的选择,总比没有更好。当然有多少人吃过李老吃过的煎饼果子呢?其实不用倒到那么久的时间,至少在十年前还能吃到纯绿豆的,味虽不能说最地道,但料是实的。可惜得是小贩们为了一己之利,悄悄地把出名的天津煎饼果子变成了不是出名那样的煎饼果子。这不仅仅是食客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我们屈从于利益就要丧失传统吗?其实没有了那些老味煎饼果子又会怎么样呢?有谁在乎呢?让人担心的就是这种不在乎,尊重历史尊重传承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懂得珍惜老一辈留下来的东西,这是一种良好的心态。这种心态不仅延续传统,也滋润了我们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是保护文化的前提。千万不要打着变化发展的幌子,为自己的无知找借口。所有国内洋快餐的排队人群,都超过了在它们本土的人数。这不是吃的内容问题,而是吃的心态问题。
不过最近听说,长春道附近出了一家纯绿豆煎饼果子,吃客很多钱也不贵。相信天津还有一些我不道煎饼果子摊,在坚守传统煎饼果子味道。不知味道是否合乎李老的口味和标准,但坚守的心态是重要的,传统口味也是需要保护的遗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