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旅行,只可前进无有后退。辩明方向是件极不容易的事。因为方向的选择本无一定之规。人生朝着何种方向才最有意义?有人说,只有思考这件事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当在思考中度过。然而许多人常经不起这种无结果的思考。我见过许多在这个社会上挣扎着的人们。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哀怨与忧愁。人生的状态固然有其不可改变的客观现实。如皇帝之富贵、乞丐之贫穷都非一己之愿。然而人生的感觉却大有文章可寻。人生,其实只是一种感觉。
人生如菜、其实有味可尝,如果你觉得那种味道还不错,大抵这种人生还是有价值的。我原本不大赞成安苦为乐的。以前修炼儒家学说的时候即遇到过此种难题。苦既是苦,是否高深的人能化苦为乐?佛家既有此种说法。后来我才知道,儒家学说之所以在中国屹立2000年之不倒,实有其极现实的一面。在儒家看来,苦就是苦,乐就是乐,二者泾渭分明。我有一次读到颜回那一章。里面说孔子因为颜回的境界而夸奖他。他说:贤哉,回也。一箪壶、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个人住在破房子里吃稀饭,人们都替他担忧,而他自己却快快乐乐的,这难道不是安苦为乐,不正是佛家宣扬的那些宗旨吗?后来我才知道,儒家并不是安苦为乐的,在破房子里吃稀饭,人不堪其忧,颜回也觉其苦,之所以“回也不改其乐”是因为这个乐另有来源,这个乐是道之乐。回也不改其乐的意思并不是说颜回躲在破房子里吃稀饭还感觉到很快乐,那不是神经病吗?颜回也是正常人,他也感觉到苦,但他与正常人不同的是,正常人有一些苦就会连带到其他地方,觉得干什么都没有劲,颜回却可以做到把他们完全分开,苦是苦,乐是乐。互不干扰。这就是圣人与凡人的最大区别了。
关于这一章的理解,只要对照另外一段有关孔子的说话就能悟到这一层深意了。另外一章孔子说,颜回之所以是他能作到,不迁怒,不贰过。这里所谓不迁怒是指颜回的情绪有一定的指向,不会随意更改这个指向。有些人怒感到一切皆可怒,他日子过的不好,就感到做什么都苦。这就是这种情绪的散播太过于散漫,无法控制住,集中不到正确的点上。颜回能控制住,他能修炼的像一面镜子一样,客观反射这个现实世界,不把自己的主观情绪做过多的渲染。
读《论语》读到这,我忽然觉得这个修炼其实很难。我哪怕能做到在破房子里吃稀饭也不改道之乐,我却难改迁怒的毛病。的确,对感情的控制是儒家学说的主线,其修炼心法尽在《中庸》之中,读者自见。因儒家从根本上来说,是情感哲学。对情感的把握又融化在社会的组织化——家族之中。
我许多时候坐在椅子上一个人想,究竟人生的方向是什么?起初我采取了排除法,比如我住在别墅里与住在贫民窟里,我的人生价值是否会有影响,我觉得并无影响,再比如我成就一代功名与一直默默无闻是否又不一样?然而我依然觉得影响不是很大。再又比如我快乐的度过一生与痛苦的度过一生是否有大的不同。固然有很大不同,那么快乐与痛苦的来源究在何处?我认为是智慧,清醒的度过一生好过糊涂地过日子,这种智慧的获取,儒家称为修炼,西方称为爱智慧。我应该算是一个爱智慧的人。我也觉得只要练到了儒家的那一套东西,我的快乐会多一些。快乐多一些,智慧多一点,我的人生能厚重些吧。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我的大脑并不清醒,我只是糊涂地写着一些东西,也许并不对我的口味,但能不能对读者的口味,那就不得而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