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对名誉的淡泊迅速获得了许多人的追捧。说他辞去“国学大师”等三顶桂冠,如何如何值得人学习。可是我们却忘记了仔细审视这位大师的行为。值得质疑的是,为什么迟到现在他才辞去这个头衔?为什么不是当媒体报道他是国学大师之后立即就提出纠正呢?而是要等到现在老了躺在床上才提出这个淡泊名利的说法?
老实说,他不愧是印度学的权威,但是叫国学大师是有点那个了。或许,他连他师傅陈寅恪十分之一的国学功力也没有学到。在这个人心浮动的社会,大家都知道名意味着什么。多少女人上了导演的床,多少女人在网上毫不顾忌地脱着,多少大款在掏钱买教授的头衔……,这些为了什么?甚至如芙蓉姐姐这样的人,仅仅是为了臭名、骂名,她也离不开名。名意味着利。
大家知道,教授和副教授不说别的,在住房上面就相差许多,如果是院士,那就差的更远。更何况是国学大师这样的头衔?可是,他是等到已经享受了十几年这样的透支荣誉时,等到这种荣誉显然已经利益最大化了时,他才宣布,不要这个荣誉了。这就是淡泊名利吗?比如那些大学的老师们,上有老,下有小。承担着沉重的生活压力。他们当中肯定有许多不够资格当教授的,甚至连讲师的资格都没有。但是他们不可能学季老的清高和淡泊。这个清高代价太大了,从教授降到副教授,工资少了,房子小了,白眼多了。如果要学这种清高,也行。等到他们都躺在床上什么都享受不了的时候,等到这些荣誉对他们来说已经无所谓的时候,别说辞去什么头衔,学卢梭那样写个忏悔录都没有问题。
诸位,你们说是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