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的分类
(2014-04-04 07:51:24)
标签:
文化 |
分类: 花卉 |
园林植物的分类
内容提要:植物的命名和分类是为了更好地识别、利用园林植物。通常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植物容易出现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混乱现象,为方便交流,需统一植物名称。而园林植物分类是植物景观设计、植物引种驯化、观赏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等相关应用的前提。本章就园林植物分类的相关知识做详细的介绍。
学习目标
了解植物分类的方法、植物分类的系统和植物分类的单位;
掌握植物命名的法则;
掌握园林植物的不同分类方法,并能应用于实践中;
重点掌握植物分类检索的方法,能够编制植物检索表。
1
1.1
植物分类学是研究整个植物界不同类群的起源、亲缘关系及进化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把繁杂的植物进行鉴定、分群归类、命名并按一定系统排列起来,以便于认识,便于研究和利用。
植物分类学任务有探索种的起源和进化;建立自然分类系统;记述和命名植物的“种”,命名和描述植物种的特征,编写出各地区的植物志;扩大植物应用,提高园林苗木生产及合理利用植物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1.2
1.2.1
植物分类学是在人类认识植物和利用植物的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古老科学,为了更好的发掘、利用和改造植物,就需对它们进行系统科学的分类。
植物分类的方法是人们对植物的形态、构造、生活史和生活习性进行观察、研究、比较个体间的异同点,把具有共同点的种类归为一个类群,分成不同的分类等级。
(1)人为分类法
早期人们对植物的认识是从其习性、用途等几个特征作为分类依据,而不考虑亲缘关系和演化关系。如我国明朝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以用途和习性为依据。再如瑞典的林奈是以雄蕊(有无、数目、着生情况)为分类依据,均属于人为分类的方法。
人为分类法是按照人们的应用目的和方法,以植物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分类依据,根据形态、习性、用途进行分类,利用的性状较少,不考虑植物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这种方法着眼于应用上的方便,突出某一方面的实用性,通常不具有预测性。例如:按照园林观赏用途将植物分为行道树、孤散植类、垂直绿化类、造型及树桩盆景类、绿篱类等。
(2)
十九世纪后期,随着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自然分类逐渐发展。自然分类法是以植物进化过程中亲缘关系的远近作为分类标准,利用尽可能多的证据(包括形态学、化学、细胞学、孢粉学、分子生物学等)反映各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这种方法科学性较强,在生产实践中也有重要意义,并具有可预测性。例如用于人工杂交、培育新品种、探索植物资源等。
随着生物分子领域的深入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对植物分类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①形态学分类
利用标本室核对、文献资料,形态解剖学等途径进行植物分类研究。形态分类研究对象有瓣型、花期、花色、雌雄蕊数目等,研究时需要对每个性状的描述非常详细,重要的是抓住主要特征是什么,提取出植物的独特性进而分类。
②细胞学分类
通过研究植物间染色体组型的相似及差别,判定植物间的亲缘关系远近。研究对象有染色体臂比、染色体臂长、染色体数目、染色体附属物等。
③生化水平分类
通过提取植物所含有的化学物质、分子信息,对物质含量进行测定,对分子信息进行观察分析,进而对植物间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以区分各种植物。
④分支分类
不同性状有不同的源,进化过程也是不等值的。通常某种性状可能进化快点,某些性状可能进化慢些。类群内共有的性状为祖先性状,不同的性状为个体特有的性状。以此为依据,进行类群内各植物的分析研究,判定其亲缘关系的远近,从而进行分类。
(3)
以植物的自然起源为主线,依据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进行分类。例如:梅花依据形态学不同分为四大系--美人梅系、真梅系、杏梅系和果梅系。而真梅系中人们依据观赏特性的不同又分为直枝梅、垂枝梅、龙游梅。
1.2.2
植物分类系统最著名的有恩格勒系统(A.Engler)和哈钦松系统(J.Hutchinson)。
恩格勒(A.Engler)是德国的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系统分类的特点是:认为柔荑花序类植物在双子叶植物中是比较原始的类群;单子叶植物比双子叶植物原始。
该系统在1964年根据多数植物学家的意见,将错误的部分加以更正,即认为单子叶植物是较高级的植物,放在双子叶植物后,目、科的范围亦有调整。由于恩格勒(A.Engler)系统较为稳定和实用,所以在世界各国及中国北方多采用。
哈钦松(J.Hutchinson)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chinson)系统分类的特点是:认为木兰目植物比较原始;认为木本支与草本支分别以木兰目和毛茛目为原始点平行进化;柔荑花序类植物比较进化;单子叶植物比双子叶植物进化。
目前很多人认为哈钦松(J.Hutchinson)系统较为合理,我国南方学者采用哈钦松(J.Hutchinson)系统分类的较多。
1.2.3
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也是各级单位的起点。所谓种,是指起源一共同的祖先,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且能进行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少数例外)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种内个体由于受环境影响而产生显著差异时,可视差异大小分为亚种、变种等。其中变种是最常用的。集种成属、集属成科,集科成目,由此类推组成纲、门、界等分类单位。因此界、门、纲、目、科、属、种成为分类学的各级分类单位。
在各级单位中,根据需要可再分成亚级,现以桃树为例说明分类上所用单位:
界……植物界(Regnum
门……种子植物门(Spermatophyta)
亚门……被子植物亚门(Angiospermae)
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亚纲……离瓣花亚纲(Archichlamydeae)
目……蔷薇目(Rosales)
亚目……蔷薇亚目(Rosineae)
科……蔷薇科(Rosaceae)
亚科……李亚科(Prunoideae)
属……梅属(Prunus)
亚属……桃亚属(Amygdalus)
种……桃(Prunus
1.3
每种植物,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其名称也不相同,因而就易出现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混乱现象,造成识别植物、利用植物、交流经验等的障碍。因此,为方便交流和统一植物名称,共同的命名法则是非常必要的。
在植物命名上,国际植物会议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规定了植物的统一科学名称,简称“学名”。学名是用拉丁文命名的,国际通用的是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Linnaeus)所倡用的植物“双名法”。
植物的命名法则:
(1)
(2)
(3)
(4)
(5)
(6)
如:亚种,其学名组成是:属名+种加词+命名人+sub.(亚种的缩写)+亚种加词+亚种命名人;变种,其学名组成是:属名+种加词+命名人+var.(变种的缩写)+变种加词+变种命名人。属名和命名人首字母大写外,其余以下各级名称首字母均小写。
1.4
园林植物种类繁多,分类体系多样。但园林植物分类仍以系统分类为主,着眼于应用的方便,按照园林植物的生长类型、生态习性、观赏性状等进行分类。
1.4.1
(1)裸子植物:由胚、胚乳和珠被形成种子,并不形成子房和果实,胚珠和种子裸露。如松柏类植物、苏铁等。
(2)被子植物:有真正的花,种子被果皮所包被。
被子植物又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两大类。
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有2片子叶,主根发达,多为直根系。如垂柳、国槐、月季、菊花等大多数常见的植物。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只有1片子叶,多数为草本,须根系。如禾本科草坪植物、百合、萱草等。
(3)苔藓植物:最低等的高等生物,植物无花,无种子,以孢子繁殖。园林上应用较少。
(4)蕨类植物:以耐荫的观叶和地被植物为主,少数为木本。
1.4.2
(1)木本植物
①乔木类:主干明显,树干和树冠有明显的区分。树形高大,一般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
②灌木类:无明显主干,近地面处生出许多枝条,呈丛生状。通常大灌木为2m以上;中型灌木为1~2m;小灌木为1m以下。
③藤本类:茎木质化,长而细弱不能直立,必须缠绕或攀援它物上才能向上生长。
④匍地类:干、枝等均匍地生长,与地面接触部分可生出不定根而扩大占地范围,如铺地柏等。
(2)草本植物
①一、二年生花卉:一年内完成一个生活周期,称一年生植物。一般春季播种,夏秋季开花。秋季播种、翌年春季开花,在二年内完成一个生活周期,称为二年生植物。
②多年生花卉:在完成一个生育周期以后,其地下部分经过休眠,并能重新生长、开花和结果。根据地下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宿根植物和球根植物。
宿根花卉:冬季陆地可以越冬,根系存于土壤之中,次年重新萌发生长。
球根花卉:地下部分具有大的变态根或变态茎。根据其形态的不同又分为:鳞茎类、球茎类、块茎类、块根类和根茎类。
(3)草坪及地被植物:如早熟禾、狗牙根、假俭草、黑麦草等。
1.4.3
(1)阳性植物:在阳光比较充足的环境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的树种,称为阳性植物。如大部分松柏类植物、一串红、结缕草等。
(2)阴性植物:能在蔽荫环境条件下正常生长的树木称为阴性植物。如玉簪、八仙花、普通早熟禾、黑麦草等。
(3)中性植物:对阳光的要求介于阴性和阳性两者之间的植物,称为中性植物。如苏铁、金银花、紫羊茅等。
(4)耐水植物:这类植物要求土壤水分充足,即使根部延伸至水中也不影响其正常生长。如水杉、垂柳、水曲柳等。
(5)耐旱植物:耐干旱性强,如白皮松、刺槐、细叶早熟禾等。
(6)耐盐碱植物:这类植物生长在含有一定盐碱的土中,如柽柳、白蜡等。
(7)抗性植物:具有保护坏境、能抵抗污染和自然灾害的植物都属于抗性植物。
1.4.4
(1)形木类:以观赏树木的特殊姿态为主。如雪松、龙爪槐、南洋杉等。
(2)叶木类:以观赏叶形、叶色、大小为主。如银杏、紫叶李、龟背竹、鹅掌木等。
(3)花木类:以观赏花形、花色、花香为主。如牡丹、紫薇、丁香等。
(4)果木类:以观赏果实的大小、形状、色彩为主。如火炬树、石榴、丝绵木等。
(5)干枝类:以观赏枝干的色彩为主。如山桃、白皮松、红瑞木等。
(6)根木类:以观赏植物的板根、气生根为主。如榕树等。
1.4.5
(1)春花类:2~4开放,如梅花、水仙、郁金香等。
(2)夏花类:5~7开放,如荷花、玫瑰等。
(3)秋花类:8~10开放,如菊花、桂花等。
(4)冬花类:11~1开放,如腊梅、山茶等。
1.4.6
(1)行道树:栽植在道路两侧,如公路、街道、园路、铁路等两侧,整齐排列,以遮荫、美化为目的的乔木树种。世界五大行道树:银杏、鹅掌楸、椴树、悬铃木、七叶树。
(2)孤散植树:布置在花坛、广场、草地中央、道路交叉点、河流曲线转折处外侧、水池岸边、庭院角落及园林建筑等处起主景、局部点缀或遮荫作用的一类树木。
(3)垂直绿化类:依据藤蔓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绿化应用对象选择树种。
(4)绿篱类:以耐密植、耐修剪、养护管理方便,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木本种类为主。
(5)造型及树桩盆景类:经过人工修整的植物或置于盆内再现大自然风貌的植物均是园林景观不可或缺的艺术品。
2
2.1
植物的鉴定、分群归类主要的依据有形态学、细胞学、解剖学、植物化学、分子植物学的各类标记等。形态学是通过研究植物的形态和结构(如花色、瓣型、雄蕊的数目等),根据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特征进行植物的分类与系统演化的研究。深入到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植物分类研究能够更准确的确定植物间的亲缘关系、植物性状的发展快慢以及系统的发展演化关系。
2.2
植物分类检索表是鉴定植物的工具,一般包括分科、分属及分种检索表。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常用植物形态比较法,按照科、属、种划分的标准和特征,选用一对明显不同的特征,将植物分为两类,又从两类中再找相对的特征区分为两类。以此类推,最后即可分出科、属、种或品种。常用的检索表有平行和定距两种形式。
2.2.1
平行检索表中每一相对性状的描写紧紧并列以便比较,在一种性状描述结束即列出所需的名称或是一个数字。此数字重新列于较低的一行之首,与另一组相对性状平行排列。
1.木本植物…………………………………………2
1.草本植物…………………………………………5
2.单叶………………………………………………3
2.复叶………………………………………………4
3.羽状叶脉…………………………………………(sp.1)
3.掌状叶脉…………………………………………(sp.2)
4.奇数羽状复叶……………………………………(sp.3)
4.偶数羽状复叶……………………………………(sp.4)
5.叶对生……………………………………………6
5.叶互生……………………………………………(sp.7)
6.四强雄蕊…………………………………………(sp.5)
6.二强雄蕊…………………………………………(sp.6)
2.2.2
定距检索表中每对特征写在左边一定的距离处,前面标以数字,与之相对应的特征写在同样距离处。如此下去每行字数减少,距离越来越短,逐组向右收缩。定距检索表使用上较为方便,每组对应性状一目了然,便于查找核对。
1.木本植物
2.单叶
3.羽状叶脉…………………………………………(sp.1)
3.掌状叶脉…………………………………………(sp.2)
2.复叶
4.奇数羽状复叶……………………………………(sp.3)
4.偶数羽状复叶……………………………………(sp.4)
1.草本植物
5.叶对生
6.四强雄蕊………………………………………(sp.5)
6.二强雄蕊………………………………………(sp.6)
5.叶互生……………………………………………(s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