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泼泼地
(2010-08-21 14:46:12)
标签:
门匾禅宗庵主枯木宋儒留园旅游 |
分类: 流动的禅堂,现代行者对中国禅 |
流动的禅堂,现代行者对中国禅宗的寻访
活泼泼地
作者:释迦本天
姑姑前一二个月在古徽州买了个院子,我没有去过,据她所说就是有点徽派建筑味道的别墅吧,作为自己终老归隐、寄情于山水的居所。古老的徽州是一个山水极美的地方,这块土地源远流长,早在六千年前翚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我在学生时代就查过徽字的意思,是美好的意思,徽州就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记得张大千曾经说,徽州“山清水秀,到处都是风景”;上世纪纪60年代初,漂泊了近半个世纪的胡适总是常常叨念着自己的家乡——徽州……神奇的土地,远离城市的喧嚣与繁闹,宁静和谐.....马头墙、雪白的墙身、青黑色的瓦、飞檐翘角、蓝天绿树,我想这样的房子应当是不错的,至少是适宜于居住休养的。
这幢房子正在装修中,今天她问我,要装一个门匾,问我写什么字好,没有思索我就说写上“活泼泼地”四个字吧。那我当然得将这理由与她详细的讲一下,我说这四字做门匾在著名的苏州园林留园曾经见过,那是留园建筑群最后一个门匾;我喜欢旅行走过的地方不少,也喜欢各式的建筑,常留心门匾这种文化,见过的惟独这个最喜欢且印象最深。它存在于留园最西边的一座横跨溪上的水阁,是溪涧景色的收头。我曾住过与留园只有一墙之隔的西园,曾经西园与留园均为明代太仆徐泰时的私家园林,留园为东园,后舍西园为寺院,也就是今天的戒幢佛学研究所。在研究所时,我是常去留园散步的,记忆犹新,记忆中清澈的小溪缓缓从枫林中流出,在水阁下隐去,穿阁而过,水虽止而动意未尽,流水、小阁、青翠的小岗,充满了自然风景的活泼生气,实为人工创造自然的妙着……
江南的园林,多是文豪达官终老归隐所建,以求得安享晚年、与世无争,这与我国其它地区的民居园林不一样,其它地区多为富商赚够了财富才在家乡大兴土木,正因为如此,江南园林多表现了无限的禅机道味,从它们的门匾对联就不难看出来。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留园的这门匾与对联:
活泼泼地
“水转桐溪约秋楔,路循花埠赋春游。”
一看则知其极甚合《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诗品》中这样写道:“生气,活气也。活泼泼地,生气充沛,则精神进露,远出纸上。”
活泼泼,本是禅宗的熟语,禅宗讲“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目击道存,触事而真”,一切皆出自本心本性,决不矫揉造作,削足适履。正如《大慧禅师语录》卷十九所说:“不用安排,不假造作,自然活泼泼地,常露现前。正当恁么时,方始契得一宿觉。所谓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一宿觉。”又见《赵州禅师语录.壁观》 “见道之人通身是眼,全身是戏,故时时事事都可以演为教化之章。禅者,活泼泼也,非枯木死灰”……
其实不仅是禅宗,儒家也讲活泼泼地去做人,只不过换了种说法罢,在孔孟二圣那里叫做“诚意”,《大学》里讲“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钱钟书先生为宋儒说过一段话: “盖宋儒论道,最重活泼泼生机,所谓乾也,仁也,天地之大德曰生也,皆指此而言”宋儒讲心性的话里常有些禅宗的意味,就在这个活泼泼的生机里面。 比如朱子讲“鸢飞鱼跃”“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焉”所谓“活泼泼地者,乃道体之本,然无一毫亏欠,无一息间断、固浩浩然、广大流行而无穷尽者也。”看上去说得似乎有点难以读懂与理解,我们不防简单的说,落到实处还是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好好色”这几个字而已,不欺骗自己,不遮盖掩饰,有爱有憎……
这不得不让人想到禅宗的一个公案典故来,《五灯会元》卷六“亡名道婆”条:
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当香腮红唇送来时,这个庵主却一副枯木的样子,念句怪话装蒜。无怪婆子说他是个俗汉,他原是不能活泼泼地去好好色,更不能明心诚意地去谈禅了,正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