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要学习荀子育人“三法” 的教育智慧

(2014-02-21 11:04:20)
分类: 教育教学
      《大秦帝国》一书记载了苍山学馆荀子办学育人“三法”的故事,本人对此感悟很深,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应该学习和借鉴荀子的教育智慧。
    荀子 三法即:“一曰逍遥解惑,二曰单课叙谈,三曰聚学大讲。”其实荀子的“三法”,就是宽严有度,松紧得宜,也就是如今的因材施教。弟子中的禀赋各异,对问题的理解有快有慢、有深有浅,荀子能根据弟子的不同,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时启发引导,有时口若悬河,有时悉心倾听、间或点拨,而不是搞所谓的“一刀切”“满堂灌”。

一、逍遥解惑 运用情感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荀子对悟性不高的学生,不是一味批评训斥,而是于风和日丽之时漫步兰草弥香的山野,边走边说;弟子们全然没了拘谨,问题便纷纷出口,灵光也多有闪现,诸多疑难在逍遥漫步之中倏然化解。

    上面的故事是说荀子很注重教育环境。 我们今日课堂不可能像荀子那样带上学生漫山遍野跑,可完全可以像荀子那样用良好的环境感染学生。首先调空好“内环境”,老师不管自己在现实中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决不把情绪带进教室。老师走进教室情绪很快给学生一个暗示,学生的精神状态也会给老师一个信号。根据接收到的信息,运用知识自身趣味的优势,因势利导给学生适时适当的情绪交流。看到学生情绪激奋了,就讲个严肃的故事;情绪低沉了就唱个歌或讲一个笑话;情绪疲惫了就来几句振奋人心的名言;还可以适时在黑板上或大屏幕写几个煽动情绪的大字,如:“看谁先把自己的心找回来!”春天爱瞌睡时就在屏幕上写几个艺术字跳动跳动“来!大家一起抖擞抖擞精神吧!”等。这时所有学生会立即端正姿势,到这个火候时,你可以开始你的节目,效果是最好的。进入一个班集体,如同进入一个感情的“磁场”,师生情绪相互吸引、相互给予积极的影响,相互学习、相互鼓舞力求上进的勇气。如:一个老师刚接的班级,学生不愿意大声读书,他就突发奇问:“大雁为什么长途迁徙时都要排成‘一’字或‘人’字呢?还唱着嘹亮的歌?”经过思考会立即总结出,大雁之所以排长长的队伍,因为它们在这样的团队结构中,每一只大雁煽动的翅膀都给紧随其后的同伴添一股向上的力量,它们的歌声不仅是显示一种声威,也是在鼓舞士气。这样每只大雁都能比单飞增加百分子七十的飞行效率。难道我们人类不是更智慧的团体吗?难道我们的脑力劳动不需要鼓舞士气吗?结果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创造学习环境,还有老师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欣赏的话语,或一个细微的关切动作,都能让学生激动,兴奋。将乐学和愿学结合起来。就能使得学生心智高度集中,精力旺盛,创意的灵感涌现,教育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单课叙谈给学生鼓励夸奖,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单课叙谈者,专对个别天赋非凡学有所成的精英弟子,如李斯、韩非、甘罗等都常常被荀子唤进执一书堂单独叙谈;此等叙谈荀子不做长篇大论,而是听弟子阐发学理,听弟子诉说修身感悟,要紧处点拨得几句,末了再评点一番,指出日后修身方向,精英弟子们便是茅塞顿开。荀子对有独特见解的弟子,大加赞扬和鼓励。这故事是说,像李斯那些成功的弟子之所以成为了不起的人物,是因为多次得到荀子的点拨、鼓励、夸奖和欣赏。有了自信就有了成功。其实每个学生都可能是李斯、是精英,是了不起的人物。关键是看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智慧。心理学有个术语叫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教育效应的实验,他随意把一群老鼠分成两个小组,给一个管理员说,这些是特别聪明老鼠,你要好好训练。另一群给另个管理员说,这些是比较笨的老鼠,你要耐心训练。两个管理员分别对这群老鼠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来经过穿越迷宫的测试,结果那群所谓聪明的老鼠比较笨的老鼠,都先走出迷宫。而后罗森塔尔把这个实验扩展到人身上,他在一个班的学生名册上,随随便便划了几个学生,告诉老师,这几个学生是我经过观察和测验,智商特别高的,特别聪明的,老师对这几个学生就有特殊的关照,经过一个时期的培养、教育、训练,结果这几个孩子真的变的特别聪明了。现代教育界,心理学界把这个现象叫做罗森塔尔效应。因为你认为他聪明,就善于发现聪明孩子的聪明之处。就每时每刻都留意这孩子有没有聪明的表现;因为你相信他聪明,发现他聪明,不仅欣赏,还夸奖他的聪明。有时候什么事作的不好,你认为是一时的失误,也有意原谅他的失误;对每一个聪明的表现都发现、都鼓励、都夸奖。孩子自己也觉得自己聪明,就建立了聪明的自信心,内因外因的结合,这孩子就真的变的聪明了。他们最终将不可能划为可能。这样越聪明的也就越聪明了,相反老师认为他不聪明,无形中给他降低了训练标准,他认为自己弱小,无能、会失败、低人一等,那么他注定要失败。从没有被褒奖赞美过的孩子长大后就变成一个丧失信心的人,这个人之所以对自己缺乏自信,就是在最易敏感的孩提时代就被大人责骂所导致的。因此,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在学习上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培养他向上的积极性,在道德上培养孩子向善的积极性。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最大的关心,最大的帮助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在培养的过程中,不要想的那么简单化,要欣赏、夸奖、鼓励一步步循序渐进向前发展。
三、聚学大讲“精讲精练”提高教学效率,鼓励学生创新

      荀子的聚学大讲则是集全部弟子阐明最重要最基础的论题。聚学大讲是教学之纲,大讲一次便是开题一次。此后少则一月多则三月,弟子们便围绕此题究诘论战以求生发。这故事告诉我们荀子的教学体现在精讲上,体现在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上。我们要做到精讲精练,那些学生一看就懂的知识,就没必要占据大量时间去讲,该讲的时候就要讲深讲透,该练的时候就练到关键处,该评就评在点子上,如:语文中的现代文,除了一些特殊的知识点要精讲外,其他可以少讲或不讲,有的课文如重点古文要一字一句的讲,讲清古今异义,讲清一词多义,数学把特殊类型的题讲精讲透,易错、易混的陷阱大讲特讲。讲了就练,但作业不要太多,不能让学生埋在作业堆里痛苦挣扎。要让学生体味学习乐趣。

    荀子对有独特见解的弟子,大加褒奖。鼓励学生创新,超越老师,“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是我们教育,给学生制定太多的制度,以课本为准绳,以考试为法宝,从课本到课本,视野仅限于校园,学生没有自主性,也没有多种多样的兴趣,创造精神渐失。借鉴荀子的经验,教学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走向创造学习。一个孩子不可能有惊天动地的创举,只要一个与众不同的意见,一个特殊的解题思路,作文中一个美好的句子,生活中一个善良的举动。老师要多欣赏、夸奖、鼓励、也可以树立一个个榜样。采取灵活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大程度参与、尝试成功、体验快乐、激活思维、释放潜能。

    总之荀子育人“三法”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对我们教育者仍有大的启迪。让我们用新的思维古为今用,给荀子的教育智慧赋予创造性的含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