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教育杂谈网络教育家庭 | 分类: 好文转载 | 
  今天,互联网正在以飞快的速度给人类的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人类正在一步步地走向网络时代。“上网”也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网络技术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并进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乃至思维方式。而敏感好奇且易接受新生事物的青少年一代更是首当其冲,大踏步迈进了虚拟的网络世界。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的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18岁以下的网民增长速度最快。调查的结果告诉我们,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在满怀激情地“触网”。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和实惠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由于青少年的认知能力,生理和心理成熟度都不高,网络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心理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影响积极和消极并存。  
网络时代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积极影响:
1、网络传播的主要特点是:快捷、方便、双向、开放。它的这些特点有利于培养上网的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权意识等。在网络时代,人们的学习已经不可能是一种一劳永逸的事情了,要想使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自己须得不断接触新事物,接受新观念和学习新的技术。互联网可以开阔青少年视野,帮助了解更多的未知领域,掌握大量的需求信息,网络的创造性催生青少年的现代观念。互联网是一个无奇不有的信息库,其内容不仅丰富、新鲜而且传播迅速。这一点正好符合青年追求时效的个性特点。对于众多步履匆忙的青年而言,互联网好比知识快餐一样,大大激发了他们急于求知的强烈欲望,在鼠标轻点之间就能立刻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里的学习、工作效率。
2、网络的平等性为孩子们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平等性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虚拟条件下青少年网民的交往角色是虚拟的。首先不存在上下级,长晚辈那样的垂直型关系,交往变得更加平面化,属典型的横式交往。它淡化了现实生活中的同学、同事等种种横式的交往圈子的局限,使大家变得更加自由、平等,网上认识的朋友都称为“网友”。其次,网上的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尽可能小地隐去或弱化了。不管是谁,大家都以符号形式出现。这里没有天然的权威,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人物,大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因在父辈眼里都属于“年幼无知”或“乳臭未干”,常被看作是受教育的对象。而网络世界是青少年自己开辟的无中生有的世界,在这里,青少年拥有自己平等的权利和更多地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互联网改变了青少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模式,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许多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毫无顾忌地发表观点、意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网上我们用假名说真话,在生活中我们用真名说着假话”。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广泛、间接和安全的。广泛性是指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在众多人中选择自己的交流对象,并可同时与其中的许多人交流;间接性是指不用直接面对面,也不用随时回应对方;安全性是指人们在交流中可以不用真实的身份,不必担心因泄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而失去面子或危及自身利益。而这些网络交流特点刚好符合青少年渴望大放真情而又惧怕真情被骗的心理特征。
3、没有围墙的课堂:在互联网上,孩子们可以加入到名校的远程教育网中来,享受优秀的教育资源。
4、网络世界中没有国界,没有政府,没有强权,显现出明显的无人管理和限制的自主性特征。这一特征恰与青少年崇尚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心理相吻合。正是在互联网这一无人管理的区域内,青年人能够以己为中心,以己需要为尺度,完全按自己的个人意志自主地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地在游戏中扮演各类角色、自主地设计令人惊叹的"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这种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意志自主表现显然在相当程度上利于青年个性的张扬。
5、在现实中情感表露总要受到他人及社会的左右,但在网络世界中他们身上被压抑的诸多情感却可以肆意暴发。上网交友,网上聊天、在BBS中高谈阔论成了人们忘记权威压制、排遣孤独,宣泄不满的畅通渠道。只是我们观察到,尽管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年缓解压力、平衡心理、但过多虚拟的网上情感交流,无疑让许多青年在放飞情感的同时,总想试图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埋心底,不愿向真实世界坦露,并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生活中,这些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不为世间情感所动,显出一副冷漠姿态。互联网成了一部分人面对现实情感世界的心灵之锁。
消极影响:
当我们步入网络世界,会发现青年与网络之间存在众多的契合点,正是这些契合点使青年对互联网"一网情深"。
1、一些青年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总想通过自己的意志自主表现而一鸣惊人,于是利用在互联网上随意制造思想和议论的巨大泡沫,甚至为了达到让世人把他当主角的目的而不惜做出损害别人数据、破坏他人网站,侵入别人系统等过激行为,以至酿发可怕的阻塞网络交通的网络地震。特别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而言,在课堂上教室里得不到老师的认同,在家里家长也对他没有任何的好脸色,然而只要一坐到电脑面前,游戏里,自己就得到了极大的认同,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的认同在这里完全得到的满足。由于网络道德教育滞后,学生出于好奇或无意,误入不良网站或在自身缺乏选择能力的状态下受网上不良信息影响,引发道德失控。网上交往的虚拟化往往又使缺乏社会阅历的学生天真地误认为现实或真实,从而上当受骗。
2、"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危害与威胁,网络还引发了青少年的安全焦虑,如网上隐私失密、网上暴力、网上恐吓、网上欺诈、网上性爱、网络病毒等都给一些青少年带来不小的惶恐不安,使其感到无所适从。间接违法和直接违法。主要是网络经营者利益熏心及社会管理不力,学生参与街头网吧活动,或经济无法满足,或精神处于空虚从而失控而引发他们进行各种违法乱纪的活动。
3、数据过盛:网络信息垃圾会弱化孩子们的道德意识,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求购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在一起,使网络成了信息的万花筒。一些自控力较弱的儿童、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心理或冲动去寻找色情、暴力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类似《花花公子》这样的色情杂志对中国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无法接触到的,但当该杂志以合法的形式在美国进入网络后,由于计算机网络消除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青少年只要找到网址,鼠标一点就可以看到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来满足他们“猎奇“的、“窥淫”的心理。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的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4、无节制上网影响学业。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大、生活太单调,置身网络游戏无拘无束又好玩,可将成长的烦恼暂时抛之脑后,自控力差的心理特点,使之一上网络就成了“网虫”。
网络时代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积极影响:
1、网络传播的主要特点是:快捷、方便、双向、开放。它的这些特点有利于培养上网的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权意识等。在网络时代,人们的学习已经不可能是一种一劳永逸的事情了,要想使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自己须得不断接触新事物,接受新观念和学习新的技术。互联网可以开阔青少年视野,帮助了解更多的未知领域,掌握大量的需求信息,网络的创造性催生青少年的现代观念。互联网是一个无奇不有的信息库,其内容不仅丰富、新鲜而且传播迅速。这一点正好符合青年追求时效的个性特点。对于众多步履匆忙的青年而言,互联网好比知识快餐一样,大大激发了他们急于求知的强烈欲望,在鼠标轻点之间就能立刻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里的学习、工作效率。
2、网络的平等性为孩子们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平等性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虚拟条件下青少年网民的交往角色是虚拟的。首先不存在上下级,长晚辈那样的垂直型关系,交往变得更加平面化,属典型的横式交往。它淡化了现实生活中的同学、同事等种种横式的交往圈子的局限,使大家变得更加自由、平等,网上认识的朋友都称为“网友”。其次,网上的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尽可能小地隐去或弱化了。不管是谁,大家都以符号形式出现。这里没有天然的权威,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人物,大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因在父辈眼里都属于“年幼无知”或“乳臭未干”,常被看作是受教育的对象。而网络世界是青少年自己开辟的无中生有的世界,在这里,青少年拥有自己平等的权利和更多地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互联网改变了青少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模式,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许多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毫无顾忌地发表观点、意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网上我们用假名说真话,在生活中我们用真名说着假话”。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广泛、间接和安全的。广泛性是指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在众多人中选择自己的交流对象,并可同时与其中的许多人交流;间接性是指不用直接面对面,也不用随时回应对方;安全性是指人们在交流中可以不用真实的身份,不必担心因泄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而失去面子或危及自身利益。而这些网络交流特点刚好符合青少年渴望大放真情而又惧怕真情被骗的心理特征。
3、没有围墙的课堂:在互联网上,孩子们可以加入到名校的远程教育网中来,享受优秀的教育资源。
4、网络世界中没有国界,没有政府,没有强权,显现出明显的无人管理和限制的自主性特征。这一特征恰与青少年崇尚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心理相吻合。正是在互联网这一无人管理的区域内,青年人能够以己为中心,以己需要为尺度,完全按自己的个人意志自主地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地在游戏中扮演各类角色、自主地设计令人惊叹的"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这种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意志自主表现显然在相当程度上利于青年个性的张扬。
5、在现实中情感表露总要受到他人及社会的左右,但在网络世界中他们身上被压抑的诸多情感却可以肆意暴发。上网交友,网上聊天、在BBS中高谈阔论成了人们忘记权威压制、排遣孤独,宣泄不满的畅通渠道。只是我们观察到,尽管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年缓解压力、平衡心理、但过多虚拟的网上情感交流,无疑让许多青年在放飞情感的同时,总想试图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埋心底,不愿向真实世界坦露,并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生活中,这些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不为世间情感所动,显出一副冷漠姿态。互联网成了一部分人面对现实情感世界的心灵之锁。
消极影响:
当我们步入网络世界,会发现青年与网络之间存在众多的契合点,正是这些契合点使青年对互联网"一网情深"。
1、一些青年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总想通过自己的意志自主表现而一鸣惊人,于是利用在互联网上随意制造思想和议论的巨大泡沫,甚至为了达到让世人把他当主角的目的而不惜做出损害别人数据、破坏他人网站,侵入别人系统等过激行为,以至酿发可怕的阻塞网络交通的网络地震。特别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而言,在课堂上教室里得不到老师的认同,在家里家长也对他没有任何的好脸色,然而只要一坐到电脑面前,游戏里,自己就得到了极大的认同,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的认同在这里完全得到的满足。由于网络道德教育滞后,学生出于好奇或无意,误入不良网站或在自身缺乏选择能力的状态下受网上不良信息影响,引发道德失控。网上交往的虚拟化往往又使缺乏社会阅历的学生天真地误认为现实或真实,从而上当受骗。
2、"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危害与威胁,网络还引发了青少年的安全焦虑,如网上隐私失密、网上暴力、网上恐吓、网上欺诈、网上性爱、网络病毒等都给一些青少年带来不小的惶恐不安,使其感到无所适从。间接违法和直接违法。主要是网络经营者利益熏心及社会管理不力,学生参与街头网吧活动,或经济无法满足,或精神处于空虚从而失控而引发他们进行各种违法乱纪的活动。
3、数据过盛:网络信息垃圾会弱化孩子们的道德意识,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求购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在一起,使网络成了信息的万花筒。一些自控力较弱的儿童、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心理或冲动去寻找色情、暴力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类似《花花公子》这样的色情杂志对中国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无法接触到的,但当该杂志以合法的形式在美国进入网络后,由于计算机网络消除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青少年只要找到网址,鼠标一点就可以看到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来满足他们“猎奇“的、“窥淫”的心理。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的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4、无节制上网影响学业。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大、生活太单调,置身网络游戏无拘无束又好玩,可将成长的烦恼暂时抛之脑后,自控力差的心理特点,使之一上网络就成了“网虫”。
(本文由中国家校合作教育指导师、北京四中网校昆明分校刘剑龙老师撰写,我分不同的主题与大家共享)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