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涵——“精神关怀”
(2008-09-02 19:08:48)
标签:
班主任学生精神关怀教育 |
分类: 班主任学习资料与心得 |
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涵——“精神关怀”
班主任的天职是育人,育人须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班主任应当成为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作为“精神关怀者”,他所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因此,精神关怀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它准确地反映了班主任教育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深刻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班主任以精神关怀培养学生的关怀精神。精神关怀表达了班主任首要的、根本的任务,虽然一般的科任教师也要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但是,给学生精神关怀最多的应当是班主任,因为班主任比一般任课教师更多地参与学生的生命活动,参与他们精神世界的建构。有些年轻的班主任渴望别人能教他一些“绝招”,以便尽快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是,对班主任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技术层面问题,而是观念层面问题。也就是说,班主任最需要学习的,不是工作方法与技能、技巧问题,而是正确的指导思想,即教育理念问题。有了正确的理念,就会创造出许多独特的方法来。别人的方法只可借鉴,不可照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通用的“绝招”是没有的,但每个班主任可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绝招”。而要想创造出自己的“绝招”,那就必须掌握一个法宝,这个法宝就是正确的教育理念,而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精神关怀”。
(一)什么是“精神关怀”?
所谓“精神关怀”就是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关心他们的心灵充实,关怀他们的人格完善。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关心学生的德、智、美、心和谐发展,即良好品质的养成,智慧潜能的开发,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一致,即将认知发展,情感陶冶,意志锻炼和行为习惯培养统一起来,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知情意合一的教育。总之,“精神关怀”就是要从精神上关心人,从思想上凝聚人,从行为上引导人,使学生的生命内涵不断充实,生命质量不断提高,成为终生幸福的人。“精神关怀”说到底就是关怀学生的幸福成长,这是一种终极关怀。
(二)为什么要强调“精神关怀”?
教育是为学生终生幸福服务的,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需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我们知道,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幸福观:有的人以感官快乐为幸福,而有的人则以精神愉悦为幸福。事实上,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渴望,然而只有能给人带来持久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那么怎样才能获得持久的快乐呢?建立在物质享受基础上的感官快乐是短暂的,如山珍海味可以满足人的食欲,但再美味的食物,很快就会被消化掉。这种以物质需求的满足而获得的快乐,会诱导人们去追求更多的物欲,而物欲的膨胀就成为贪欲,贪欲则会将人们引向罪恶的深渊。人为什么会犯错误甚至犯罪?佛教的回答是“无明”,即没有智慧,因而对人生缺乏透彻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无德是一种愚蠢。无德之人往往私欲膨胀,他们不知道如果一味追求个人的物质享乐,那么,私欲就会越来越大,直至将自己吞噬。真正的快乐来自心灵的满足,因为只有心灵的满足才能有长久的快乐。雷锋为什么总是喜欢帮助别人?因为他每帮助一个人,心里就有一种满足感,就会无比快乐,这就叫助人为乐。所谓助人为乐,就是帮助别人以获得精神的快乐。这种快乐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这是任何一种物欲的满足所不可比拟的。雷锋正是一个追求精神快乐并真正得到了这种快乐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追求精神快乐。我们学习雷锋,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即让自己的心灵满足,从而获得永久的快乐。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雷锋和学习雷锋,也许雷锋精神就更容易为广大群众所认同。
既然教育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又必须建立在健康精神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就要关心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充实、丰富和完善起来,从而能够成为会创造人生,会享受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