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和人命,哪个更重要?
——《南京!南京!》观后
王巍巍( 南京 )

陆川导演的新片《南京!南京!》在四月底登录国内各大院线,据说在影片上映的前几日里,电影院座无虚席,各主流媒体也对该片褒扬有加,称“中国电影因陆川而进步”。因为前些年看过《可可西里》,所以我对于陆川的电影作品印象并不坏,对这部必将触痛中国人心灵的《南京!南京!》也是满含着期待。
然而五月初我去电影院看了这部号称是票房的吸金之作,心情却是复杂之至,客观的讲,《南京!南京!》比陆川以往的任何电影都要用心,因为这样敏感的题材是万众瞩目的,陆川对于影片的表达也自有其独到的一面。但是就其影片所表现的主题和方式来看,显然并不是我所赞同的一种,那么下面就由我来简单讲讲个人对这部电影所持观点相反之处。
一是影片使用了侵略军的视角来俯瞰整个战争。角川角色的设置虽不能说是完全不合情理,但是在中国观众面前,以一个并不能确定是否真实存在的“有人性的”日本人做主角,这本身就是让绝大多数“有良知的”中国人无法接受的事情。角川的自裁并不能抵消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所犯下的罪恶,因为关于侵略一个国家的粗暴行径,是在任何条件下也无法得到原谅的。即使他的所谓“觉醒”凸显了部分日本军人人性化的一面,但是千千万万死于侵略军屠刀之下的无辜人们不会因此而复活。网友说得好,《南京!南京!》无限夸大了人性的普适性,因为“在荼毒人命的现实面前,人性永远是第二位的”。
二是对拉贝角色的处理不当。在影片中,拉贝显得过于孱弱,与同期上映的《拉贝日记》相比,人物塑造可说是大相径庭。《南京!南京!》里的难民营,日军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强奸、开枪、搜索样样干得,拉贝除了一脸的惊慌,基本不能为中国人提供庇护。甚至在日军提出关于慰安妇的无理要求后,拉贝也不得已站在中国人面前充当了一个动员的角色。即使因为工作原因,拉贝离开南京前在难民营前下跪的场景也很难让人信服——
一个孱弱的连助手都不能多带的纳粹党员,人们又怎么会拉住他依依不舍?
三是影片价值观的扭曲。换句话说,是我们实在不应成为侵略者反省的替代品。虽然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七十年,但是这段历史不应当被误解甚至扭曲,要知道日本政府至今没有反省,没有道歉,日本领导人隔三差五总要跑去靖国神社祭祀一下以表示对“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尊重”,日本政府总是修改历史教科书,试图掩盖并不光彩的过去。那么,作为一部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更何况是在没有受到任何政治压力的情况下,有必要为日本侵略者的形象进行美化吗?这不是阿Q精神是什么?
前段时间在《南方周末》上看到加滕嘉一的一篇文章《“启蒙”还是“救亡”?》,称《南京!南京!》是对公众的“启蒙”,文章除了在赞扬影片本身外,还没忘了为当年侵略中国的日本军人们开脱,因为“当年选择类似角川那样命运的日本兵应该不少”。加滕嘉一的文字里充满了暧昧,触动了不少国人的神经。因为在历史事实面前,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无论是谁都不应该妄自对历史进行揣测,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惨案,我个人认为影视作品是不应该对其进行虚构的,而媒体对《南京!南京!》的一致赞扬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误导国人。
据说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陆川称选择《南京!南京!》这个题材可以满足他对强悍、野蛮、粗犷,生命与死亡的表达。那么,从现在看,他似乎的确是做到了,只不过对于影片视角的选择以及对角色“人性化”的处理严重模糊了被战争摧残的30万中国人的形象,也未能更好地表达出对生命逝去的怜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