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的记忆

(2013-03-05 11:31:57)
标签:

文化

   当老同事联系我,要我为桓台报创建20周年写点什么时,我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什么?20年?在我心里,大概10年左右的光景——没有半点儿的矫情,当时确实是这样的反应。然后慢慢推算,可不,是20年了。

前推20年是个什么概念呢?自己25岁,多好的年龄啊,可惜当时没有感觉到。

我到桓台报,比兆武、茂云、王超、本勇、晋瑜、希锋他们晚了多半年,比张丽玲好象还晚些。其实,大家都是怀着梦想终于得逞的喜悦聚在一起的。我们这些人大多来自农村,有着出人头地的冲动,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到一家报社工作,夫复何求啊?虽然她后来命运多,在新闻出版部门对地方报刊历次清理中,办办停停,躲躲闪闪最终换了个马甲走到今天,这里边有上级领导的咬牙坚持,更重要的是这群最早凑到一起的编辑记者们的不屈不挠——如果这张报纸真的没有了,大家的饭碗和梦想就都没了。

在报社工作的那个阶段,除了与新闻出版部门绕着圈子一期一期地出报纸,印象最深的是便是关于吃的。

单位没有食堂,我们这些家在乡下的编辑记者,第一要解决的是中午吃的问题。于是,大家便凑份子吃馆子。最常去的馆子在报社的东边,好象与渔洋宾馆相邻。写这个文章的时候,也怎么也想不起馆子的名字了。于是打电话问巩本勇。还是吃货对吃的记忆更深些,“知味斋呀!”巩本勇大声喊道。问我怎么问这个,我说写写我们一起凑份子吃的事儿。“这个好,这个好!”吃货对我表扬道。

刚刚听到“吃货”这个词时,我居然一下子就想到了巩本勇。此后,每听到这个词就能想到巩本勇一次。我们在知味斋吃的份子饭,每人出5块,四五人一桌,四菜一汤。这菜主要是醋溜白菜,炒土豆丝之类,基本见不着鱼肉,馒头管够。这样,饭量大的巩本勇就沾了我们不少便宜。为了避免他占我们菜的便宜,我们不管是谁先到点菜,先要的都是馒头。每次,菜上桌的时候,他基本已经两个馒头下去了。等菜再上来,他喊,“了不得了!弄个半饱了,再吃不了多少了。”以便让我们知道他已经吃不了多少菜了,吃了好大的亏。但继续吃起来,他再下去的馒头和菜量仍会比我们大差不多一倍。

其实,当时5块钱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如果每天中午都这么凑份子吃一顿的话,我们的收入是不支持的,那时候也就是200多块的工资。于是,大家争着出去采访,以避免凑份子去知味斋,也避免让巩本勇占自己的便宜。也不是被采访单位都会管饭,因此,遇到那些中午管饭管酒的单位,心里便念人家的好,写人家文章的时候总会格外用心。这些年,对酒场已经怕的要死了,一上酒桌就有怯战心理。可当时不,吃请是一件特别让人感到幸福的事。当时,郑军给总编张兆武开车。郑军最烦感并耿耿耿于怀的事就是:他拉着张兆武去参加场合,停下车准备跟进去的时候,兆武一手提着大哥大老板包,另一只手朝他摆摆:“你,回去吧。”

在我们那帮人里,我有些歪才,编排每一个人,总编也不例外。这么多年过去了,其他的都忘了,只记得撇着桓台腔说普通话的徐仪大哥是“土拉八叽地装老外”,吃货巩本勇是“听到喝酒跑得快”。

再后来,总编张兆武可能出于我们吃的经济负担考虑,以及尽量不再吃方面骚扰被采访对象,开始在单位开火做饭。兆武最喜欢的菜是肥肠炖豆腐,主要料是肥肠、豆腐、白菜和辣椒,这道菜也成了午餐的主打。每到中午,报社整个走廊都弥漫着肥肠、豆腐、白菜和辣椒的混合香味。我们当时的最大感受是:盼着中午,盼着下班,盼着吃肥肠炖豆腐的时间。上午争着出去采访记者的也大大减少了。每天中午,巩本勇无疑是最活跃的一个,往往肥肠炖豆腐还没有做好,他那里已经两个馒头下去了,仍然夸张地大声喊“了不得了!弄个半饱了,再吃不下多少菜了。”以此表示,自己只用馒头填肚子,把肥肠豆腐这样的美味佳肴更多地让给大家,这是多么崇高的行为啊。但大家并不领情,因为真正开饭时,他吃的仍然比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多。这么多年过去了,肥肠炖豆腐成为了我餐桌上的最爱,只有母亲做的猪皮水饺、辣椒炒鸡蛋才可与之比美。

在庆祝桓台报成立20周年的时候,写这样的文字未免俗气了些。但民以食为天,这就是我们那帮文学青年当时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我们的梦想和追求,也就是从这上面放飞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