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草的吟唱

(2009-01-11 09:58:08)
标签:

赵建英

散文

    大约11月初的时候,收到了赵建英寄来的一本新出的散文集《青草时代》。这本散文集是济南出版社出的一套“心灵物语”中的一本,其中还有从淄博调往青岛的女作家周雁羽的两本书。

    中午有沙发上小憩的习惯。小憩分为两段,一是看几页自己喜欢的书,然后迷糊到上班时间。建英姐的这本散文集是这么一页页地看完的。短的一次可以看一篇,长些的篇什只看几段。其实,这个时间读这本书的选择有些错,因为这个散文集不是些轻松的文字,背负着许多很重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那么多在心底被模糊了的记忆,让大脑皮层异常活跃。小憩的后半段,就迷糊不了,连闭目养神也算不上,只能说躺那一会儿。

    读建英姐的文字,我难以判断它达到的高度。因为与她和她笔下的事物太熟悉,自己感觉到的不是文字和文章本身,而是那里边的意境和自己特别熟悉的东西。是两个人的谈话,让我知道了建英姐散文的分量。一个是评论家施战军,2008年5月份,他和建英姐都参加了我的作品讨论会,会议结束的时候,施战军喊建英姐合影,他说:“十多年一直读你的散文,我是你的粉丝。”另一个是诗人张中海。在济南见到快20年没见的张中海,聊了一个多小时,其中就说到建英姐。张中海说:“赵建英这次怎么没报奖呢?他的散文写得好,肯定能评上。”

    《青草时代》这本散文集涉猎范围很广,时间跨度也很大,有对顽强生命的解读,有对家乡的怀恋,有对时光流淌的感叹,也有对灵魂飘移的思索。我知道,建英姐的视野是够开阔,因为后来她分别去西安、北京求学,有着许多文学界的朋友,阅读量也一定惊人,她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可更喜欢她写家乡的那些篇什,因为我感觉到(可能只是我一个人的感觉),她的笔端一旦触及家乡那片盐碱地,立刻才思敏捷妙语喷吐,语言异常坚硬而韧性,文字中流淌出的不仅是才情,更多的是感情,一直流淌进魂灵深处的感情。

    “三十年之后,我还忘不了幼小的我拾到第一穗麦子之后的快乐。那一枚小小的麦穗,抚平了尖坚利的麦茬留给我的恐惧,我开始敢于面对麦茬,面对随时出现的蜥蜴和蛇。”----《永远的拾穗者》

    “什么时候我离青草越来越远了,我就会想法走近它,然后采一把草叶,放在嘴里咀嚼,直到嘴角流出绿色的草汁,直到青草的气息回荡在我的胸间,这才安定下来,我动荡的心灵也因为草汁的浸润而变得柔软而宁静。这时,我多多少少地会生出一些很奇怪的想法,想到自已一旦死去,是不是也要放在青草里化掉,然后就像父亲和我每年用大量的青草沤出的肥料,撒在春天的地里,经过一个夏天的风雨和庄稼的吸收,我就会无影无踪无声无息了?”----《青草时代》

    “就像你的姥姥和姥爷。如今,他们就永恒地守着妈妈曾经种过许多年的一块土地。变成星星、变成太阳、变成风、变成雪、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他们的守望变成妈妈最深的思念,即使我们站在同一块土地上,也永远不再相见,也不再相诉。”----《妈妈带你回故乡》

    我大段地把这些文字打出来,是因为这些文字不仅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还把自己拉回了遥远的童年和久违的土地。

    一棵树长多高,须看这棵树的根扎得有多深;一个人走多远,先看这个人起步有多实。建英姐的散文形魂兼备,魂是她对生命、对土地、对亲情、对人生的思索,形是笔下和心中那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时、一瞬的描述。而这一切,都缘于她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贫瘠的盐碱滩涂上。

    我和建英姐都出生在那片“除了贫穷什么也不生长”的盐碱滩上。读建英姐的文字是从利津县文化馆编印的一本文学小册子上。那时候,她应该是十八九岁,在她们村里做幼儿园老师。所以,我一直以为作家不是上学学来的,要不,并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她,年龄那么小怎么会写出名气?我们的通信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刚开始读文学杂志和书籍的时候,感觉文学离自己很远,在与她来往的书信里,文学开始变得近了,虽然她写的信里,更多的说得是些与文学无关的乡里乡亲的事。

    在那片盐碱滩上,后来写出名气的还真不少,李建华、罗新力、赵建英、李军、鲁北(李俊三)、郭青贤,当然,十多年后还突然冒出个瓦当(刘玉诚),现在是山东省作协的第一批签约作家之一。这些人,最初几乎都没有受过高等和正规教育,可能也正因为此,文学成为了大家共同放飞的梦想。我当时是写得最差的一个,志大才疏,写些假大空的“鸿篇巨著”,几乎颗粒无收。建英姐却与我相反,写功异常扎实,就象种庄稼一样地耕耘和播种,累积着汗水结成的收获。

    我一直这么想:建英姐的散文其实就是青草的吟唱。她的吟唱里带着盐碱地和盐碱上青草的咸涩,那既是她成长和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那片土地和那片土地所有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我也一直这么想:不管走得多高多远,建英姐注定都是利津盐碱地上的青草诗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