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随笔 |
写于“西为中用“出版前
龙安是在1984年在纽约长岛成立,当时的名字是Long Island Design Collaborative (LIDC),
意思是长岛联合设计公司,当时就是希望以团队的方式做设计。不过由于字面的翻译太像日本的公司,于是我经过许久的考虑后,找出Long
Island两个字的谐音,“龙安”,作为海外的华人,是“龙的传人,(在海外)安居乐业”,后来算命的先生算了笔画后告诉我。笔画是“先苦后甜”,我觉得满好的,比“先甜后苦”好多了。
龙安在1992年进入中国,当时由上海九四大厦业主(目前的瑞安广场)直接委托我司作方案设计开始。1996年,公司自纽约移至香港操作亚洲地区的设计,当时主要客户是美国的跨国企业。在1998年,我们遇到东南亚经济危机,公司经历了非常严峻的调整后,将注意力与业务中心,转向中国。之后,随着中国业务快速的成长,公司在2001年,将操作正式从香港转入北京,目前我们的业务遍及20个省,30多个城市,至今,美国龙安公司已经在中国内地的三十多个主要城市进行了不同规模一百多项规划设计,规划过160万亩的城市,设计过1380万平米的小区,800万平米的公建,500万平米的特殊建筑,同时我们在2004年获得住交会以及中国建设报所颁发的《中国20大影响力设计公司》,在2006年又得到了中国房地产协会《中国综合设计实力十强设计公司》,与中国建设报《中国十大商业影响力设计公司》的称号,2007年也获得住交会与中国建设报《中国十大建筑设计单位》的称号,在中国70多个设计奖,获得许多不易得到的殊荣。这些成绩,不仅因为公司聚集了世界各地的专业技术人才,更与龙安的人力管理息息相关。在不断的磨练和完善中,龙安公司建立了一系列独特的人力资源信念。
龙安与其他外籍设计公司的三大差别在:
1) 完好达到中西合璧。设计得奖率(65%)目前在中国最高。
2)
熟悉中国文化与制度,知道官员苦处与为难之处,做到与政府关系的协调,同时在当地,由于能够深切体认项目并结合具体需要,得到领导们的认可。。
3)有着国际资金与资源嫁接的平台。我们北京办公室,也是美国纽约曼哈顿驻中国的商务代表处,为我们所设计的项目,提供了与国外资金嫁接、互补、共享的平台。
我要求龙安的设计师们将设计选择为一个终身的专业行业,对每一名龙安人,我们力求实实在在、正正当当,坚持做人轻松,做事严谨的态度,并为我们的事业感到骄傲,也希望每位员工在公司能够承先启后从而光大龙安。
作为一位龙安的设计师,我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我们明确的认识到,我们今天所画的每一条线,均会影响到当地居民日后的生活品质。因此,我们必须有对明天需求的敏感度;为今天的工作负责,并能为昨天的作品感到骄傲!
客户的满意,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这是龙安人最终的追求。
对于龙安的设计师,我要求他们必须具有12项素质要求:
1)良好品味,2)设计前瞻,3)业务经验,4)空间关系,5)材料选择,6)细节处理 7)色彩调配
8)
这12种素质,容易说,但不容易完全做好。
龙安人所设计的设计产品的目标是,希望能让客户满意,让使用的人买得放心,住得安心,同时日后“卖得开心”。在经营上,龙安在结合了中西的文化上,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九大理念:
1. 儒+商(是个懂得赚钱,也懂得写专业论文的人。不是商儒,也不是儒商)
2.
与业主发展良好的关系,成为甲方的好参谋与好朋友,
3. 在设计上,结合中西文化,自成一格,
4. 在为人处事上,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
5. 在做决定前,知道大家商量,同时也知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
6. 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
7. 在管理上,实行ISO9001,以画代话, 以文字代替口述,
8. 在人力资源上,采用阿米巴内部组织,利用360度评估和绩效考核,进行顺逆双向评估
9. 我们知道,商业竞争的、是残酷的,留在原地,就是退步。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知道不管任务的大小,一旦承接了,就必须认真的处理。同时,必须严格要求做到以下内容:
"
"
"
"
"
龙安在中国的目标是:让客户满意,留住委托我们项目的业主,使我们能成为在大中国地区,以设计为主的全方位建筑与规划事务所;中西合璧,为客户提供最新的国际设计理念;
我们知道:知难行易,由于我们在中国的发展,缺乏先例,因此我们坚持走我们自己的路!(We will walk our own path!)。
其实,在中国经历了那么多年,经常有人问我,在中国和美国做设计最大的差别是什么?我的答案是:美国很安定,建筑师的社会地位高,美国的设计界有着良好的道德标准,与开业规范,同时设计费的比例高,所以在美国做建筑师,小日子过得很惬意。而我自己在美国的发展,也确实运气非常好,使得我能够以一个16岁随着父母移民到美国的新移民,没有深厚的家庭与社会背景,却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被美国主流社会接受,给了我许多难得的机会,也做了不少的事情。
不过由于美国的城市大都已建成了,基本只需要小小维修与整建,所以龙安虽然在1989年的时候,就被美国建筑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推选为美国杰出少数民族建筑事务所(Outstanding Minority Firm),而且我也得到了无数的荣誉,但是,终究在美国我是个少数民族(Minority),我没有贝聿铭的家世与财富背景,使得我自己业务再好,能力再强,也没有机会被委托做非常大的公建项目…, 因此遗憾自己的潜能没能好好的发挥。
在中国,在这个城市成长快速的国家里,在这个华人主宰自己命运的国家里,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大与快速的发展,建设量大,设计市场也就非常的大。同时作业速度也超常规的快。虽然单项工程的收费,没有美国高,但是由于国土广,面积大,往往是设计方案通过后,就会立即开始组织建设。虽然在作业中充满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不过能够参与中国的建设,将自己的理念推广,觉得一切的辛苦也值得。
在中国做设计非常的累,几乎没有机会休息,往往周末,应该是休息的时候,但是因为周末是领导们难得能一起聚在一起,讨论事情,或是听我讲课,请我评审设计方案,或是开会研究政策…..我周末反而比平常时候更忙;不过,在中国是身体很累,心里不累。
我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亲眼见到自己画的两度平面,建成老百姓使用的三度具体建筑物、具体的广场、街区。我经常喜欢去我设计建成的地方,观看老百姓使用我所设计的感觉,看到他们使用我当时的设想的空间与建筑物时,我心里有股非常强烈的自豪,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和在美国时虽然很有地位与身份,日子过得安稳,但觉得自己失落的对比很大。
龙安的九大经营理念之一,就是中西合璧,自成一格。另外,为了能够让中国的建设发挥后发优势,超过西方发达国家,让中国的建设不重复西方的错误,因此,我提出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应该:西为中用,古为今用,中为西学,和绝对不搞义和团“的四个设计步骤。我要求自己与我的设计师们,要对明天的发展有敏感度,对今天的作品负责,才能对昨天的作品感到骄傲。这个要求,容易说,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的项目必须靠业主的认同,业主是设计师的伯乐。我们的设计更需要得到市领导与专家评委们的认可与批准,否则项目方案通不过评审,也只能“望图兴叹“。在这些步骤都完成后,最后要能够取得当地设计院在施工图上面的充分配合,并且施工单位能够取得所需要的材料,能够完全的照图施工,中途不自行更换材料、修改设计。最后,现场施工监理监督还得尽职,确定施工单位没有偷工减料…。
这个过程中看似简单,但是在过程中,充满的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说起来,龙安真的是非常幸运,我们在中国做项目,得到了许多领导的支持,老百姓的认可,有了这些厚爱,才使得龙安有发挥的空间。而且龙安的项目也获得了无数的奖杯。我们至今,已经在中国得了70多个设计比赛奖。我们许多的项目在建成后,基本与当初的设计一致。当我们请专业摄影师去现场拍摄照片的时候,我们还特别的希望角度选择要与当时的效果图一样。这些照片与效果图的对比,在本书中,经常可以看到。
龙安的第一条经营理念是:做甲方的好朋友,好参谋。幸运的,龙安的业主的确都是龙安的好朋友,好哥儿们。他们给了龙安许多机会,使得我们的设计能够在中国遍地开花。而龙安的客户也很信任,他们常说,信得过我的选择,只要有我在,项目只要经过我的过目,他们就知道品质不会差。因为项目在设计过程中,经常会有不同的比较,而其中的筛选,是一种取舍、一门艺术。的确,我经常是公司内部枪毙项目设计的杀手,因为设计不够好(Not
Good
Enough)。一个公司的成功,靠的是一个团队的运作,而一个项目的成功,靠的是,设计师,开发商,建筑公司密切的合作。我们真是非常珍惜能有机会出版这本作品选集。当然,作品好不好,有待历史与使用者的鉴定。我们只能尽力的去做。
在2008年来临之际,在中国刚刚发射嫦娥一号探路月球的卫星,在中国人即将主办首次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时候,在我即将将公司交给我们龙安第二梯队经营的时候,我们在原来《中国81个》项目基础上,重新将过去的项目整理,再次出版第二本项目选集――《西为中用-美国龙安中国项目精选(2008年版)》,呈献给过去一直来支持我们的客户,朋友,以及更重要的,参与龙安在中国发展的设计师们。没有你们,没有龙安。在此,请允许我再一次的说:衷心的感谢。
另外,我也要感谢公司员工在这本书出书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夏香君的资料收集,李伟光、殷飞与白裕晓的美编设计,祁然的编辑,Roy
Tellier的英文校对,宋谨如,杨晨,马中,范卫峰等人的文字校对,代颖旺的印刷安排。
最后,仅将这本书献给我们的业主,为能回报领导与业主们的知遇之恩,希望我能将西方先进的设计手法带入中国的发展中,让西为中用的设计哲理,在中国有更大更多的发展空间。
饶及人
2007年10月28日星期日写于旧金山飞回北京的飞机上
2007年11月14日星期三修订于北京飞福州的飞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