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说新城

(2006-06-18 16:32:57)
分类: 采访与报道

话说新城

 

《地产新闻》:刚才我们讨论了城市建筑的本土化问题,我想知道的是,您理想中的城市形态应该是什么样的?

 

饶及人:一个城市空间是要靠老百姓去使用的,没人住又好看的地方,只能是绿地,或是公园。刚才我说了,建筑设计要以人为本,空间设计更要以人为本。城市不是设计师、开发商和政府官员的城市,它是老百姓的城市。今天,你住在东城方便,明天,你换了工作了,这个空间就不适合你生存了。

目前最好的城市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Sustainable Development)。它的原则很简单,就是“有个平衡的发展计划(Balanced Plan),适合老百姓可以居住城市 (Livable City)”。另外,就是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Sense of Place.这两个理论,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有能领悟它的精髓,很不容易。

 

《地产新闻》:现在“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新城规划方案受到大家瞩目,甚至引来开发商投资通州的热情。城市规划是您的本行,根据您对北京的了解,您对北京新城规划有没有什么看法?

 

饶及人:规划离不开市场与政治。这是我经常说的理论。北京的规划,我个人认为,目前对市场的认识不够,官员做领导的意识太强、而开发商太追求近利。全世界,只有两种开发商,一个是有责任的开发商,一个是没有责任的开发商。无可厚非,开法商,是那里卖的好,往那里跑。开发商所追求的是利润。政府所追求的平衡发展。这两点如何能平衡、接轨,是永远的挑战。此外,有时短时间没有人追捧,需要靠政府利用优惠政策与税法来刺激发展。

我个人认为,北京市所提出的“两轴-——两带——多中心”,长期发展战略是正确的。目前,没有引起开发商的投资热情,有绝大部分,也是碰上了国家宏观调控。我个人认为,从长远来说,通州是很有发展前景的地区。

 

《地产新闻》:美国已经走完了城市郊区化、城市的多中心化道路,中国的城市迅速发展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多中心”也是现在大家才关心的问题,参照美国经验,我们应该避免什么样的问题,怎样避免?

 

饶及人:美国的郊区化,是汽车革命后的产品。中国的城市发展,一定要注意交通问题,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的协调。在交通上,所谓的多中心,或是单一中心,或是卫星城市,必须先将交通规划好,轻轨交通,城市快速公巴(BRT, 或是地铁系统先行,否则,只有越做越糟糕。老百姓住在城市,最重要的享受是,城市的方便。反之,城市交通的拥挤,会造成城市被老百姓,以及企业所唾弃。至于环境保护,以及城市资源的协调,我想,目前中国的人民,以及政府,均很重视了。但,有没有落在实处,则是见人见智。我认为,中国不可能一直在做城市规划,一直在追求发展。要知道,最大的资源浪费是城市建设的浪费。由于短见、由于官僚、由于急功好利、追求政绩,许多城市,把子孙的利益,在今天都用光了。这是很可惜的现象。在美国,大家认为,最好的规划,是能让老百姓参与规划的规划。规划过程,必须让老百姓参加,既是Public Participation.让住在本区的人民,有发言权。它的过程,也许缓慢,也许罗嗦,但可以避免大遗憾,它可以减少许多考虑不周的错误。这个规划立法过程,我认为,中国应该参考。

 

《地产新闻》:咱们再谈一下本土化问题,您反对中国用中轴线形式规划城市,您认为怎么追求中国模式的规划?

 

饶及人:首先,我必须澄清,我并不是反对中轴线形式规划城市。城市规划不能穿制服,每一个城市,看起来都差不多。美国由于购物中心,汽车文化所带来的的“泛城市化形象”的问题,中国应该回避。什么是“泛城市化形象”,既是城市的风貌,基本差不多。你到美国,基本可以注意到,Small Town American (泛美国城镇)的形象, 有一条主街(Main Street, 有一个城市外围的购物中心,(Shopping Center)…等等,全美国都差不多。中国是个历史悠远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国家。因此,不同的城市,绝对应该有所不同。中国的城市设计,可以体现当地的特色,成为日后的观光资源。中轴线、斜线、团装、跨江、跨山、结晶、圆形、自由型,都可以采用。“应地置宜,应人而异,应山而起,应水而洄。回应历史,呼应未来”。是我建议中国规划可以采用的“六应“手法。“房在花园里,城在树丛中”是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的共同追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