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阔大
雄浑壮丽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尤其以山水田园诗而闻名。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境界阔大,雄浑壮丽。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二句交待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记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征蓬出汉塞,归雁如胡天”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荡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又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诗句中流露着浓浓的激愤与抑郁。这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加以刻画,给我们营造的一幅境界阔大、雄浑壮丽的图画。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了。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字又写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一个“直”字,一个“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大漠的景象,而且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前面两句写景,后面两句突然又写了前线打了胜仗,表面看来,似乎联系得不紧,实际上,这正是点睛之笔。前面写了祖国山河之美,这美写得越充分,就越能激发起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作者出塞的目的是慰问边防将士,鼓励他们更好地守卫祖国的安宁。祖国这样美好,人民在这美好的土地上和平劳动,保卫人民不受外来的侵扰,是前方将士的职责。所以说,后面这两句诗绝不是硬加上去的,它和前面是和谐统一的,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自然流露。
《使至塞上》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写景壮观,气势流畅,境界阔大,雄浑壮丽。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的诸多诗句都充盈着“诗情画意”。此一首《使至塞上》就是诗人的一首千古绝唱。